第122章 迎春堂現可疑腳印!陳伯達搬出中南海(10)(3 / 3)

主席用英語作了回答,說原來用Counter-revo lutionary Lin(e反革命路線),後來改成Anti-revolu tionary Lin(e反對革命路線),最後還是用Reac tionary Line(反動路線)好。

總理知道這是主席的主張,就說:“我懂了。”

總理又找了關鋒,關鋒向他解釋了半小時。總理說關鋒同他主要講了民主革命時期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對於路線的提法應當不同。

總理以後就照著主席的口徑講了,實際上總理是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的。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總理把主席、關鋒駁掉是不可能的。

經過“中央文革”的“秀才”們獻策,毛澤東批準,“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這一新口號,作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戰略部署”提出來了。

在林彪講話的第三天——10月3日,《紅旗》雜誌第13期的社論《在毛澤東思想的大路上前進》發表了。這篇社論由王力、關鋒執筆,“中央文革”討論,江青、康生、張春橋審稿,陳伯達定稿,標題是陳伯達親自擬的。據王力回憶,社論初稿中用的是“徹底批判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根據毛澤東10月1日晚的意見,改為“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為此,社論推遲到10月3日晚上才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10月4日見報。

這篇社論向全國發出了新的動員令:“對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必須徹底批判”。“要不要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是能不能貫徹執行文化革命的十六條,能不能正確進行廣泛的鬥批改的關鍵。在這裏,不能采取折中主義。”

社論剛剛發表,10月6日,以蒯大富為“司令”的“首都紅衛兵第三司令部”便召集十萬人,舉行“全國在京革命師生向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猛烈開火誓師大會”。

本來,派不派工作組,充其量不過是個工作方法問題。自從成為“路線”——這“路線”不僅是“資產階級”的,而且還是“反動”的,一下子便把劉、鄧的“錯誤”升級了。

“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口號聲在全中國響起,劉、鄧麵臨著被徹底打倒的危機。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激烈鬥爭

一場新的激烈的鬥爭,又在中共核心層中展開。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結束還不到兩個月,1966年10月9日至28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又在北京召開。

會議由毛澤東主持。中央各部門、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主題,便是“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亦即批判劉、鄧。

會議是毛澤東提議召開的。原來隻準備開三天,後來開七天,以至開了十九天。

在會上唱主角的是林彪和陳伯達。他們在會上都作了長篇講話,講話記錄被印成一本小冊子,廣為散發,作為“學習文件”。

林彪在講話中,指名道姓,猛烈地攻擊劉少奇和鄧小平。現照小冊子上的原文摘錄於下:

中央有幾個領導同誌,就是劉少奇、鄧小平同誌,他們搞了另外一條路線,同毛主席的路線相反。劉鄧路線,就是毛主席大字報說的,“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製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的威風,滅無產階級的誌氣,又何其毒也。”……

由於文化革命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治鬥爭,這樣兩條路線的鬥爭問題就必然產生。關於兩條路線的鬥爭,大家這兩天都清楚了。一條是以劉鄧為代表的路線,是壓製群眾、反對革命的路線,另一條路線呢,就是毛主席的敢字當頭的路線,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路線,也就是黨的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革命路線。一個是群眾路線,一個是反群眾路線,這就是我們黨內兩條路線的尖銳對立,在一個短時期內,劉鄧的這條路線是取得了一個差不多統治的地位,全國照他們的路線執行了。可是歸根結底毛主席的路線總是勝利的,因為它是真理……

革命的群眾運動,它天然是合理的。盡管群眾中有個別的部分,個別的人有“左”有“右”的偏差,但是群眾運動的主流總是適合社會的發展的,總是合理的……

陳伯達在會上作了題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條路線》的長篇講話,後來改題為《對兩個月運動的總結》印發。所謂“兩個月”,即指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以後的兩個月。

毛澤東曾在陳伯達的講話稿上作如下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