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迎春堂現可疑腳印!陳伯達搬出中南海(2)(3 / 3)

在中共“八大”上,陳伯達又當選為中央委員。1956年9月28日,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陳伯達向前邁進一步,進入政治局候補委員的行列。

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羅榮桓、陳毅、李富春、彭德懷、劉伯承、李先念。

政治局候補委員為烏蘭夫、張聞天、陸定一、陳伯達、康生、薄一波。在中共“七大”陳伯達為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名單中,排名次序為第47位;如今,他“前進”至第21位。

不過,這時陳伯達的主要的工作,仍是擔任毛澤東的政治秘書。

“八大”結束之後,陳伯達作為毛澤東的政治秘書,為毛澤東整理了幾篇重要的講話稿。這時的毛澤東,雖然國務、黨務冗忙,但文章還是親自執筆寫的。陳伯達協助整理的,是毛澤東在各種會議上隨口而談的講話記錄稿。陳伯達在整理時,所用的基本上都是毛澤東的原話,隻是作些刪節,調整段落順序,或者把幾次講話記錄合並成一篇文章。整理出初稿之後,交給毛澤東審定。毛澤東常常作了許多修改、補充,這才定稿發表。正因為毛澤東事後作的改動較大,因此正式作為文章發表,往往與講話的原始記錄有許多差別。

據陳伯達回憶,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是他幫助整理的。此文原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彭真把記錄稿給了陳伯達。陳伯達又補入毛澤東在其他幾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共計十個問題。整理之後,毛澤東作了修改。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也是陳伯達根據會議記錄加以整理的。主要是毛澤東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的記錄,但也補了另幾次講話的內容。整理之後,毛澤東又作了較多的改動,親筆增添了新的內容。

毛澤東的《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毛澤東親自所作的增刪最多。當年聽過毛澤東講話的人,後來看了文章,都有這種感覺——許多當場聽到過的話,文章裏沒有;文章有些話,則是當場未曾聽到的。

陳伯達以為,毛澤東所作的這些增刪,是正常的。因為講話時隨口而說,在整理成文時經過他仔細思索,有增有刪,誠如一篇文章寫成後也要改幾遍一樣。再說,文章要比即興講話縝密得多。另外,文章在報上發表後,收入選集,再作些修改,也是正常的。

陳伯達再三地說,他隻是做秘書工作,做做“文字理發匠”的工作。毛澤東的這些根據講話記錄整理而成的文章,用的都是毛澤東的原話。隻有個別處,他在不違背毛澤東意願的前提下,把記錄的文字改得通順一些,如此而已。

陳伯達伴隨毛澤東度過1957年那個不平常的夏天。毛澤東設下“陽謀”,使一大批知識分子被“擴大”到“右派”的行列之中。那個不平常的夏天,是毛澤東一生中不平常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毛澤東率領億萬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不愧為正確,因之也就無愧於光榮、偉大、英明;在此之後,64歲的毛澤東向“左”偏航,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航道,直至73歲陷入“左”的迷誤,發動那“史無前例”的“文革”,終於在83歲痛苦地離去,留下一個“左”病深重的中國……一向“跟準”毛澤東的陳伯達,在向“左”大轉彎的時候,比毛澤東跑得更快、更遠,以至這位曾寫過《人民公敵蔣介石》的“理論家”成為“人民公敵”——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十六名主犯之一。

毛澤東夤夜口授“二十三條”

曆史的車輪日漸駛向那天崩地裂的“文革”。

細細探索起來,“文革”的前奏早已開始:批判“現代修正主義”是其前奏,“四清”運動也是其前奏。毛澤東對外“批修”,對內搞“四清”。

“四清”運動,1962年底在中國農村逐步推開。那“四清”最初是“清工分,清賬目,清財物,清倉庫”,叫“小四清”。後來擴大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

“四清”運動在農村開展。城市裏則進行“五反”運動,即“反對貪汙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