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康生、江青出席了北京大學舉行的批判以張承先為首的工作組大會,並作了蠱惑人心的講話。同日,陳伯達等人到清華大學參加批判以王光美為首的工作組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大會,為蒯大富公開平了反。
8月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大院裏貼出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大字報寫道: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評論,寫得何等好啊!請同誌們重讀一遍這張大字報和這個評論。可是五十多天裏,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誌,卻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製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的威風,滅無產階級的誌氣,又何其毒也!聯係到1962年的右傾和1964年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豈不是可以發人深醒嗎?
讓我們回顧一下曆史。1962年8月,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的北戴河會議,實際上是對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擴大的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的否定,北戴河會議批判的所謂“單幹風”“翻案風”“投降風”等右傾表現,實際上是針對劉少奇的。1964年底至1965年初,為糾正“四清”運動中打擊麵過寬的所謂形“左”實右路線而製定的“二十三條”,又是指向王光美1964年參加“四清”的“桃園經驗”的。在工作組問題上,雖然中央有許多人讚同劉少奇的做法,但是大字報中不指名地點出了新賬、舊賬一起算,這顯然是針對劉少奇的。毛澤東使用了大字報這種非常手段,無疑等於向全中國人民宣告,他的大字報就是炮打劉少奇這個司令部的。劉少奇孤立了。
在借用群眾力量的基礎上,8月8日,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
就在通過《十六條》的這一天,林彪在接見中央文革小組時作了長篇講話。他說“這次文化大革命最高司令是毛主席”。“毛主席又把局麵扭轉過來了。不然,文化大革命運動就會夭折、中斷,資產階級就會占優勢,我們就要打敗仗”。這段話,或許能從一個方麵證明,毛澤東為扭轉劉少奇所造成的“文革”的局麵,亦即為了通過《十六條》,確實做過相當艱苦的努力。
通過《十六條》的第二天,全國各地主要報紙在頭版頭條以套紅大字標題全文刊登了《十六條》。在各種宣傳工具的鼓動下,歡呼的人群,報喜的人流,湧向了各省市委機關所在地。北京有組織的群眾隊伍川流不息地到設在中南海西門附近的中共中央群眾接待站慶賀。鑼鼓聲,口號聲,“毛主席萬歲!”的呼聲響成一片。激情的場麵顯示出了群眾對毛澤東的敬仰。居住在中南海裏的人也為之震動。
8月10日晚7時15分,毛澤東獨自來到中共中央群眾接待站,接見前來慶賀的群眾。當激情滿懷的群眾看見毛澤東神話般地出現在眼前,聽見他說:“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時,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了。千萬雙手盡力地伸著,希望能碰一碰毛澤東那神聖的身軀,更希望能和他握握手。當毛澤東被群眾簇擁著登上接待站講台,連聲說道:“同誌們好!同誌們好!”時,那種情緒,那種場麵,用鼎沸這個詞也難以形容。直到警衛人員趕到接待站將毛澤東請回中南海後,人群仍在繼續翻滾,聞訊趕來的大批大批群眾更增加了那兒的溫度。
第二天,《人民日報》用套紅標題和激動人心的言詞報道了毛澤東會見群眾的場麵,以此表明了毛澤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這種地位是任何力量都動搖不了的。
在群眾情緒的支持下,在林彪的協助下,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於8月12日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公報》。《公報》中說:“毛澤東同誌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同誌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麵地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毛澤東思想是在帝國主義走向全麵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全世界勝利時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全黨全國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
在此後不久的中央領導人露麵的報道中,劉少奇的名字排到了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之後,從原來的第二位降到了第八位。顯然,八屆十一中全會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作了組織上的調整。
最明顯的是:林彪的權力上升了,劉少奇的權力削弱了。
向劉少奇公開挑戰
8月22日,清華園內出現了《劉少奇同誌7月29日講話是反毛澤東思想》的大字報,公開向劉少奇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