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16)(3 / 3)

姚依林、宋平、柴樹藩、李人俊、房維中五位同誌先後來了。互致節日問候以後,陳雲同誌用濃重的上海口音作了開場白:“今年北京春節喜氣洋洋,鞭炮放得特別多。‘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天請大家來,是想談談怎樣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問題。”

他說:“我們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工業要以計劃經濟為主,農業也不例外,實行生產責任製以後,也必須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不能認為農業實行各種生產責任製以後,就可以不要計劃了。”

“過去一直有個老問題,經濟作物麵積增加,糧食種植麵積就會縮小。這個問題要正確處理。農業隻有按計劃經濟辦事,才有利於農民的長遠利益,國家才能建設好。”

“全國建設必須有先有後,有重有輕。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哪些該先,哪些該後,這都要按計劃辦。不然,這兒一攤,那兒一攤,就不行。”

姚依林接著說:“現在按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來的管理體製,既不同於過去我們統得過死,更不同於資本主義那樣的市場經濟。正因為這樣,才能逐步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提高經濟效益,真正按照社會主義需要來組織和發展生產。”

“看來有的地方有點急,想盡快改變落後麵貌。”這是柴樹藩同誌的分析。

聽了大家的話,陳雲又說:“隻要我們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幹,經濟發展就快;如果急於求成,經濟發展就慢。”

這短短兩句話,是30年來經濟工作基本經驗的總結,是付出了巨大的“學費”而換來的。陳雲講得語重心長。

“不惟上,不惟書,隻惟實”

提起陳雲,很多人會對他的這樣一句名言脫口而出,這就是:不惟上,不惟書,隻惟實;再要加一句話,就是:交換,比較,反複。

黨內許多幹部把陳雲的這15字格言當做座右銘,受益終身。

陳雲是黨內的理論家、組織家,其良好的理論素養,加之七年的中央組織部長的生涯,使他談起這個問題來,理論聯係實際,頭頭是道。

早在1947年2月,陳雲在東北局工作時,一次在遼東分局會議上給幹部作報告,就談到“怎樣才能少犯錯誤”這個問題,摘錄如下:

要少犯錯誤,就要避免認識上的片麵性。其方法,我概括為三條:一、交換;二、比較;三、反複。

交換是帶頭的。所謂交換,就是要互相交換正反兩麵的意見,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麵情況。交換時要特別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可以補充我們對事物認識的不足。相反的意見即使錯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個方麵,或者包括一個曆史經驗的推論。

對於正確的反對意見,可以補充我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足。對於不正確的反對意見,我們要把它駁倒。愈是不正確的,就愈要把它駁得徹底。既然要批駁,就得找論據,這可以加深我們的認識,正確的意見往往就是由係統地駁倒不正確的意見而產生的。

交換是為了更全麵地認識事物,比較則是為了更好地判斷事物的性質。不經過比較,就看不清事物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質是什麼。檢驗黃金的純度要用試金石,驗血也有參照的標準。前幾年有位美國將軍叫史迪威,他派觀察組到延安,拿我們對美國的政策,來比美國對我們的政策,結果改變了對我們的態度,所以一經比較,就能夠對事物認識得更清楚、更深刻。

比較仍然是認識的過程,反複則是認識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反複,首先要在決定了對策之後,再找反對的意見攻一攻,使認識更正確。而最要緊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反複認識。凡是正確的,就堅持和發展。如果發現缺點就加以彌補,發現錯誤就立即改正。總之,判斷,行動,再認識,修正之,這樣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

從我的經驗看,如果上麵說的三條要求都達到了,就能夠比較全麵地認識客觀事物,避免某些片麵性,作出比較正確的決策,比較好地做到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