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14)(2 / 3)

鄧小平同誌在講述中共曆史上的領導集體時,對陳雲的曆史位置有過明確的定位。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人的談話中,論及“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時,回憶中共發展的曆史時說:“在曆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的黨還沒有形成這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劉周朱和任弼時同誌,弼時同誌去世後,又加了陳雲同誌。到了黨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劉周朱陳鄧六個人組成的常委會……”

如訃告所說:“陳雲同誌的一生,是為中國各族人民徹底解放、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頑強奮鬥的光輝的一生。”

縱觀陳雲的一生,如同翻閱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奪取政權、建設新中國的一頁一頁的曆史:風風雨雨、波瀾壯闊。

陳雲同誌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他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他在70餘年的革命活動中,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勳。

按照陳雲同誌家屬的願望,陳雲同誌的部分骨灰已埋撒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一株茂盛的雪鬆下,另一部分的骨灰將安葬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延安時期的中共組織部長

中共中央的組織部長是一位很特殊的角色,尤其是在陝北延安根據地時期,人員急劇增加,外來投奔人員背景各異,機構或不全或重疊,工作環境、條件又惡劣。在如此艱難困苦的前提下,中央需要一位精明幹練、年富力強,又公道正派、堅持原則、心胸豁達、令人信服的組織部長,來主持這一攤百廢待興的工作。於是陳雲被作為理想之選,從新疆召到了延安。是年他32歲。

陳雲1937年底被任命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38年9月,他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題為《論幹部政策》的講演。這篇講演是他就任組織部部長後第一次公開發表他的用人之道。

他用斯大林的名言“幹部決定一切”開頭,指出作為幹部、領導者,用人之道對於領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分四個問題、12個字概括出他的觀點:第一,了解人;第二,氣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愛護人。

陳雲這篇講演側重點在要求黨的幹部要有氣量,團結人,愛護人,但正如他在演講結束時說明,不是說鐵的紀律就可以不要了。1939年5月,一個新入黨的叫劉力功的訓練班學員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組織分配,向組織提出這樣那樣的無理要求,並聲明否則就要退黨。再三說服教育無用,中組部決定開除其黨籍。陳雲為此專門寫了《為什麼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一文,發表在黨中央的機關刊物《解放》第73期,說明經過,指出“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是黨的紀律,任何黨員都必須迅速確切地執行黨的決議,當黨員個人強求組織服從他個人時,他已經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陳雲說,在無產階級有組織的隊伍內,決不允許那些明知故犯的不能自覺遵守紀律的分子存在。

從1937年5月開始,陳雲著手黨的組織建設方麵一些基礎的工作,指明黨的工作中心等,在當時很好地配合了毛澤東發起的延安整風運動,同時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第一個係統地闡述組織建設的係列教材。

陳雲不僅親自撰寫大量的學習材料,發放廣大黨員學習,他在任中組部長期間,自身也特別注重學習,並帶動身邊的同誌一塊學習提高。李富春和王鶴壽後來就經常回憶起陳雲組織大家學哲學的情形。

陳雲說毛主席提示和希望他學習哲學,因而他不決心在中組部組織了一個包括副部長李富春在內的共六人的學習小組,他是組長。請了一位青年哲學家和培元作學習哲學的輔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