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毛澤東在無錫把曾希聖找去,用商量的口氣說,生產恢複了,是否把“責任田”辦法變過來。
曾希聖沒有附和,對毛澤東說,群眾剛剛嚐到甜頭,是否讓群眾再搞一段時間。顯然並沒有領會毛澤東的想法。
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會,曾希聖終於因安徽“大躍進”中刮“五風”嚴重受到批判,又說他主張搞“責任田”是“犯了方向性的嚴重錯誤”“帶有修正主義色彩”,被撤了職。公正地說,安徽“大躍進”中刮“五風”,是與當時大氣候分不開的,是全國性普遍現象,撤銷他的職務,與他堅持“責任田”很有關係。
果然,新省委上任就動手解決“責任田”問題,作出決議,要求在1962年內大部分改過來,1963年收尾。
但是,“責任田”已經讓人民實際體會到了優越性,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的需要,有強大的生命力,廣大農民群眾不願意改變。
1962年8月,安徽太湖縣委宣傳部錢讓能直接給毛澤東寫信,保薦責任田辦法時,曾舉了這麼一個生動的事例:1961年冬,他下鄉到太湖縣徐橋時了解到,徐橋嫁到鄰縣宿鬆的姑娘三天兩頭跑回娘家。當地農民反映說,徐橋搞了責任田辦法,生產不上去,農民生活艱苦。這些徐橋外嫁姑娘回娘家,竟是為了多吃幾頓飽飯,回去還要帶些糧食走。做母親的歎息道:“唉,你們宿鬆不實行責任田,真急人。”
1961年10月安徽省對36個縣的典型調查,實行責任田的36個隊糧食平均畝產比上年增長38.9%,另外36個條件大致相同但未實行責任田的隊,平均畝產隻比上年增長20%,責任田對糧食增產的效果極為顯著。
能增產的辦法,上麵說是資本主義,不讓搞;不利生產的辦法,上麵就是社會主義,壓著搞。農民當然想不通,許多幹部也想不通,紛紛要求維護責任田辦法。在休養中,陳雲看了安徽省搞責任田的材料後,非常重視,認為與他的農村所見、所設想的恢複農業生產的辦法是一條路子。他指出,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肯定了這類做法,叫做“分田到戶”也好,叫做“包產到戶”也好,總之,國家遇到了如此大的天災人禍,必須發動全體農民實行《國際歌》歌詞中的號召“全靠我們自己”,要依靠廣大農民,盡快恢複生產。
由於三年困難時期農村形勢一直十分嚴峻,這就使原先對包產到戶持懷疑甚至反對意見的人,也開始在實踐中重新思考。
1962年2月25日,毛澤東把田家英叫去,要田再組織一個調查組,到湖南韶山等地作調查,主要了解貫徹執行“六十條”的情況。3月底,他們一進村,卻遇到一個沒有料到的情況:社員普遍要求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而且呼聲很高,尤以韶山、大坪為甚。對這一情況,田家英沒有精神準備,大家也都沒有精神準備。農民列舉事實,講了包產到戶的許多好處,同時曆數公社化以來集體經濟的缺點和困難,有時同調查組的人辯論到深夜。田家英認真聽取和思考農民的意見,覺得很有道理,調查組內也有人主張實行包產到戶,田便組織全體同誌進行討論,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充分發表意見。雙方爭論非常熱烈。當時不讚成包產到戶的意見占上風,但是他仍鼓勵少數幾位主張包產到戶的同誌繼續進行研究。田家英心裏很矛盾,他認為,從實際情況看,搞包產到戶或分田到戶明顯地對恢複生產有利。另一方麵,他又覺得,事關重大,在問題上不能輕舉妄動。他私下多次說,在手工勞動的條件下,為了克服當時的嚴重困難,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這種家庭經濟還是有它的優越性,集體經濟現在“難以維持”,已經萌生用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渡過難關的思想。但在公開場合,在農民和幹部麵前,對包產到戶的要求他絲毫不鬆口。
田家英就是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到上海向毛澤東彙報的。當時,陳雲也在上海。田家英將三個點的報告同時送給他們兩人,得到的反應迥然不同。
陳雲讀後很稱讚,說“觀點鮮明”,他也打算向毛澤東進言。在這之前,田家英已經把在劉少奇老家炭子衝大隊的調查報告寄給了劉少奇,劉少奇認真地看了,認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