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4)(3 / 3)

第一,糧食要省吃儉用。

在當時一些人陶醉於高估產的假象,以為糧食已經過關、沒有問題的時候,陳雲嚴肅的指出:我國糧食問題還沒有過關。糧食定,天下定;糧食緊,市場緊。糧食現在仍然是穩定市場最重要的物資,一定要做好這一方麵的工作。

第二,組織豬、雞、鴨、蛋、魚的供應。

由於當時基建規模劇烈膨脹,市場極為緊張,銀行信貸已經失控,出現通貨膨脹的苗頭,陳雲不得不關注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問題。

陳雲分析說,今年市場物資供應和購買力之間的差額約有450億元,如果我們想出辦法增加十億元的豬、雞、鴨、魚和蛋類的供應,也就是大體上增加1000萬頭豬,2億隻雞、鴨,2億斤蛋類和幾萬噸魚類的供應,在彌補差額上可以起很大作用,使市場緊張狀態有所改變。

針對當時人民公社化的大統一局麵,陳雲主張,發展養豬、養雞、養鴨,國營、集體、個人三種形式可以同時並行,三條腿走路。而在目前,國營飼養場和人民公社集體飼養的經驗還不很多,農戶分散喂養可能是最可靠而收效最快的辦法。

第三,要專門安排一下日用必需品的生產。

第四,壓縮購買力,認真減去去年多招收的工人。

第五,運輸緊張,要優先安排供應市場物資所需要的運輸力量,特別是要安排好短途運輸所需要的勞動力。

1958年高指標,造成國民經濟的全麵緊張,其弊端暴露無遺。陳雲雖然不久前剛受到不公正的批評,但他痛心於國民經濟遭受到嚴重損失,勇敢地重申了綜合平衡和短線平衡的計劃原則。

陳雲這封信,對“大躍進”中一係列錯誤提出了有效糾正的辦法,其出發點就是先安排好市場,再安排基建。可惜,在“大躍進”的昏熱中,這些金玉良言都沒有能夠起到應有作用,還有人堅決反對。

於是,在無視人民生活的情況下,國民經濟盲目追隨著不切實際的高指標,跌跌撞撞地前行,終於導致全國六億多人的大饑荒、工農業生產大滑坡。

當時,水電部副部長李銳,從水利建設的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出發,曾經寫了一封信,反映2000萬噸鋼的指標絕不可能完成,應趕快調整,還提出“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意見。這封信交陳雲的秘書周太和轉陳雲看了,陳雲是讚同的。當時李富春管計委,對高指標比較積極,周太和讓李銳將副本寄給李富春,以免有打小報告的嫌疑。

1959年3月25日至4月5日,為了討論經濟工作、人民公社的整頓工作和國家機構的人事配備,在上海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七中全會。這次會議開始考慮降低鋼鐵指標和把計劃定到可靠基礎上的問題。

上海會議之初,胡喬木向毛澤東談了陳雲在武昌會議期間不讚成公布1959年鋼煤糧棉四大指標的事。毛澤東在會上鼓勵大家學海瑞,勇於直抒己見,說:“明朝皇帝搞廷杖,甚至當場打死,但還是有臣下敢進言。”無非五怕:怕撤職、怕開除、怕離婚、怕坐牢、怕殺頭。他表揚陳雲:“有時真理在一個人手上。”並批評胡喬木:“你不是個秘書,副主席的意見敢不報告。”

3月26日下午,薄一波報告計劃執行情況和第二季度安排時,說煉鋼設備未能按計劃完成,毛澤東就此提出,要削減一些列入計劃的基建項目。

在鄧小平主持下,這次會議再次調整1959年鋼鐵指標。3月28日,鄧小平提出,計劃要放在切實可靠的基礎上。計劃中的問題,講出來好,應該實事求是解決。他還說,想把計劃放在1100萬噸鋼材和1800萬噸鋼上。這個意見,得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讚成。

在上海會議期間,陳雲和彭德懷同住在瑞金二路五號,同席進餐,飯後一起散步,交談過不少問題,而且對許多問題的看法比較一致。彭德懷對陳雲堅持實事求是、不隨聲附和而又勇於直言的精神,是很敬佩的。在這次會議期間的交談中,彭德懷獲得了不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