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提出的工業書記會議8月25日在北戴河開幕,由薄一波主持。主要是研究在年內怎樣完成以1100萬噸鋼為綱的工業生產任務的問題。當時提出要搞群眾運動,上土爐子。
北戴河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1959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問題的決定》,提出1959年的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是:糧食8000億斤;棉花9000萬到1億擔;鋼產2700萬噸,爭取3000萬噸。在“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將提前建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並創造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9月1日,《人民日報》在公報發表同一天,發表社論《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任務》;5日發表《全力保證鋼鐵生產》,號召與鋼鐵生活無直接關係的部門“停車讓路”。從此掀起了全國大煉鋼鐵的高潮;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使“大躍進”的盲幹做法達到頂峰。
不切實際的高指標,造出來容易,但實際幹起來可就讓人撓頭了。為了完成這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開始違反科學規律,用群眾運動的方法,搞瞎指揮。當時的做法是:政治掛帥,群眾運動加盲幹。並美其名曰:又紅又專。
北戴河會議號召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結果隻用二十幾天就在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公社化,並積極向共產主義“躍進”,大搞公共食堂、對社員和生產隊的生產生活資料無償調撥、大辦民兵師。“共產風”盛行,一些人的胡作非為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湖南有個鄉黨委書記在大會上宣布:1958年11月8日是共產主義開始之日,私人的東西也不分你我,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隻保留一條,老婆還是自己的,不過這一條還得請示上級。河南新鄉興寧人民公社,4000戶20000人,實行軍事化,全公社編成15個營50個連,房屋公有,搞集體宿舍,社員男女老幼分開,按連排編製集中居住,禮拜六回原家度周末。
過高的指標,求成過急的要求,靠大辯論開路的刮風式的領導方法,所帶來的副作用,最大的還是由此引發出來的各級幹部的浮誇風。1958年的農業“大躍進”,是以嚴重的浮誇為其顯著特征的。
人們把自己假造的所謂高產典型叫做“放衛星”,一時間成為全國流行的時髦用語。各種稀奇古怪的“衛星”,讓人目瞪口呆。6月8日,報紙率先報道河南省遂平縣放出畝產小麥2105斤的“衛星”;6月26日,又報道了江西貴溪縣水稻畝產2304斤的“衛星”。隨後,“衛笪”越放琥大。小玫“衛星”畝產最高的,為9月22日《人民日報》報道的青海蹇什克農村畝產8580斤;水稻“衛星”畝產最高的,為《人民日報》9月18日報道的廣西環江縣紅旗農業社畝產13.434萬斤。除了小麥、水稻“衛星”以外,《人民日報》和一些省報,還連續發表了玉米、高粱、穀子、番薯、芝麻、南瓜、芋頭、蠶豆、蘋果等28種農作物和蔬菜、水果的高產“元帥”。報紙刊登科學家論證農作物高產的文章。當時的一張照片上,幾個快樂的年輕人,竟能舉著橫幅站在豐產的水稻上。“隻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出多少糧食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之類的豪言壯語,在權威的中央黨報《人民日報》上頻頻出現。
工業搞“以鋼為綱”,大搞小土群(小高爐、土法煉鐵、群眾運動)。
破壞性最大的是農村的小土群。為了完成鋼鐵指標的“政治任務”,各地發動群眾上山煉鐵。據當時參觀過河南修武縣大煉鋼鐵場麵的人回憶,晚上,在一個煉鐵點,人山人海,火光映天,人們通宵不眠,大幹特幹。指揮者不斷地作鼓足幹勁工作,嗓子都喊啞了,說那天夜裏要放“衛星”。場麵蔚為壯觀。為了煉鐵、山上的樹砍光了,群眾家裏的鐵鍋進了煉鐵爐,正當收獲季節,9000萬青壯勞力上山煉鐵,辛辛苦苦種了一年莊稼,就要到手的豐收糧食,卻因為無力收獲而爛在地裏。小土群煉出來的卻是海綿鐵,根本不能用。
在這種全國性的狂熱中,陳雲是較早清醒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