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在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經過討論協商的基礎上,通過了《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宣言》。毛澤東認為,這“是一篇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宣言。這個宣言總結了幾十年的經驗,尤其是最近幾年的經驗。有些經驗是從痛苦中得來的,這些痛苦教育了我們”。這個宣言,反映了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對國際形勢發展趨勢的一個共識:“在我們的時代裏,世界發展取決於兩個對立的社會製度競賽的進程和結果。”這個基本論斷,在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所通過的《和平宣言》中進一步申明:“讓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今後在發展和平科學、和平技術方麵彼此展開競賽吧。讓它們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爭取進步,爭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中來證實自己的優越吧。”這是對現實世界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鬥爭新的特點和科學概括。也就是說,今後鬥爭勝負,不僅僅取決於戰爭,而且重要的是綜合國力的競賽。這包括強大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國防實力、人民素質和生活質量諸多方麵因素的總和。這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而剛剛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的大國,一個尚未完成近代傳統產業革命的落後大國,更是一種嚴峻的挑戰!
遭受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的東西方大多數國家,在戰後十多年中,不同社會製度的多數國家都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政策、途徑,致力於恢複經濟、重建家園的工作。由於各自的內部基礎、外部條件各異,因此,經濟恢複發展的結果和趨勢大不相同。一般來說,西方國家比東方國家發展快,效果顯著。美國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利最大的國家,戰後成為頭號超級大國;英、法等戰勝國雖受到戰爭破壞,但基礎條件好,采取得當措施,恢複發展也快;德、日、意等戰敗國盡管因戰爭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其技術基礎、人才基礎仍保持相當的優勢,戰後大力加強國家幹預,依靠市場調節經濟,迅速發展科技、教育事業,經濟恢複和重建家園成效卓著,到50年代下半期已有相當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一些東方國家還處於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抗擊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到50年代才開始邁出恢複經濟、建設國家的步伐。蘇聯、東歐國家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實行著缺乏活力的計劃經濟體係,排斥市場經濟;片麵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經濟發展同改善人民生活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中國是東方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差距上百年,同蘇聯的差距也很大,基本國情還是“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麵對這樣的國際形勢發展趨勢,兩大陣營之間的競賽不可避免,在社會主義陣營內各國自然萌動著一股“趕超”浪潮:
赫魯曉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上作報告談到蘇聯的前景和任務時,興奮地宣告:根據有待明確規定的初步草案,約15年內蘇聯的工業品年產量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鐵礦——2.5億到3億噸,生鐵——7500萬到8500萬噸,鋼——1億到1.2億噸,煤——6.5億到7.5億噸,石油——3.5億到4億噸,煤氣的開采和生產量——2.7千億到3.2千億立方公尺,電力——8000億到9000億度,水泥——9000萬噸到1.1億萬噸,糖——900萬到1000萬噸,毛織品——5.5億萬到6.5億萬公尺……
赫魯曉夫宣稱,當蘇聯已經過40年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提高方麵取得了卓越成就並且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的時候,有一切根據宣布,共產主義已經不是遙遠的未來的事情……
從赫魯曉夫所描繪15年後蘇聯的前景,就是在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上超過美國,並實現向共產主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