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廣場協議(2 / 2)

所謂“廣場協議”,說白了就是美國轉移國內問題,以增加產品出口競爭力,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態的一種手段。

當時美國想要找人開刀,而日本似乎是最好的動手對象。因為日本這個國家,此時正是叫囂“買下美國”的時候,連美國的帝國大廈都成了日本人的產業,尼瑪,日本人還有啥不敢買啊。

所以打壓日本人,不但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樣符合歐洲小夥伴的利益。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彙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彙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幹預外彙市場,在國際外彙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0%。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代表的美國當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為代表的金融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幹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彙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

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

有專家認為,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就是“廣場協議”。但也有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

這段曆史,安嶺夢境裏特別清晰。

安嶺以10倍杠杆進入外彙市場,200億美元相當於2000億美元,以此在全球範圍內吃進日元,三個月後,美元對日元貶值20%,理論上可以賺取400億美元的毛利。

當然,在操作中,第一,杠杆的倍數是靈活的;第二,操作手段是靈活的,有如此前操作黃金那樣。

事實上隻要安嶺能準確“預測”美元對日元,三個月後將貶值20%,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美元最低時1美元將會降到120日元。

有了這個“神話”般的預測,其毛利自然不止所謂的400億美元了。

在外彙市場最為動蕩的時候,安嶺緊張得全身了抖,好像左一刻立馬要傾家蕩產一般,而又一刻卻是贏利億萬。

為了緩解自己的緊張心情,安嶺竟然厚顏無恥地把胡秀媛與楊孝田兩大美女叫到紐約來,每天陪自己逛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