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安嶺現在麵臨的“敵人”看起來十分龐大,但大多數都屬於群眾。群眾的思想工作,多解釋便可,實在解釋不通的,還可以“硬過硬”,意思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改革的政策,就在那兒擺著,你自己不努力,不願意流汗,收入少了怪得了誰?
安嶺真正需要麵對的敵人,看起來是楊友忠,實際上也不是。隻要下麵的人不鬧,楊友忠那兒屁事沒有。
下麵是些什麼人在鬧呢?初看是一群吃瓜群眾在鬧,但實際上,卻是舊體製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不甘心喪失自己的利益,所以要堅決反對。
因為在敘縣糧食局新體製下,原來那一套所謂的“領導方式”不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必須懂業務,懂管理,懂經營的“能人”。
找到了原因的安嶺,也就有招了。
這一招就是地委常委、常務副專員陳榮華。陳榮華到敘州擔任常務副專員後,安嶺與之隻見過兩麵,安嶺忙,陳榮華同樣忙。
從某種角度看,陳榮華已經學會了安嶺的思維方式。事實上安嶺的思維方式也沒什麼奇特的或很了不起的,它不過是後世理念的提前現世罷了。隻要想學,並改於改變自己,想要學到安嶺的思維模式也不太難。
安嶺與陳榮華見過兩麵,一次是安嶺禮節性拜訪,在任何意義上陳榮華都是他的領導,他當然應該前去拜訪,如果從不去拜訪,或兩人從不見麵,那才是怪事。
另一次則是陳榮華工作遇到難題,找安嶺提供智力支持。陳榮華帶著秘書,與安嶺在一家飯館邊吃邊談。
安嶺則帶了助手方成,萬元康見識相對較少,這種場合他還使不上力。
方成所見,不是大開眼界,而是吃驚。安局長怎麼可與自己頂頭上司的頂頭上司的頂頭上司像朋友一樣聊天?
而且,這位“頂頭上司”還虛懷若穀地聽著一個手下誇誇其談的樣子?
當然這隻是方成的某一瞬間的錯覺。方成本人,進步還是很大的。跟著安嶺,學著安嶺,不至於還那麼笨拙。
但無論怎樣,他對安嶺都產生了一個新印象:深不可測!
如果說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爭取而得來,但這種人際關係,特別是領導對你的賞識,這卻不是爭取就可以有的。
官場上有句話,有權不用,過期作廢。
所以安嶺想到陳榮華這一招,當即拿起電話給陳榮華撥打過去。電話是陳榮華秘書宋維誌接的。宋維誌在知道是安嶺的電話後,當即說陳專員去地委開會了,您下班前10分鍾打過來吧。
領導外出開會,是否帶秘書,要根據情況而定。如果領導是會議主持人或召集人,這秘書是一定要帶的;如果領導也隻是會議的“聽眾”,又或者會議重要程度較低,亦可不帶秘書。當然,如果領導去異地開會,肯定是要帶秘書的,秘書可以幫助領導處理發言稿、信息搜集以及招待應酬等事務。
沒等到下班時間前十分鍾,安嶺放下電話不過十分鍾,陳榮華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安大局長,聽說你打電話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