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一些群眾,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因素,無法從現代工業文明係列裏,甚至無法從傳統農業裏掙到必須的生活成本。
但這個問題,安嶺也隻是想想罷了。此類行為,必須建立在發展基礎上,政府有閑錢了,才能提上議事日程。
此時的錢,有如好鋼,隻有用在刀刃上,才能物有所值。
……
夏收已經過去月餘,敘州地區夏收減產之事,最終以免除受災戶上交公糧的政策而結束,至於受災戶此後沒有糧食可吃,那就發揚風格,從鄰居家先借幾斤小麥過著吧。
而這件事對於敘州地區的幹部而言,最多不過報表時有個印象,過了時段之後,誰還記得啊。再說,又不是他們家遭災。即使,幹部家遭了災,以其工資收入,也可以輕易解決口糧問題,斷不至於由此沒糧下鍋。
但是,就在6月上旬這一天,也即芒種前後,《華夏日報》突然刊出長篇通訊《包產到戶與衝白河鄉的“幫扶隊”》。
在作者署名上,除了三個“天西日報記者”外,還有一個“天西日報通訊員”,而天西日報通訊員後麵綴了一個名字:李春蓮。
而且《華夏日報》還配了一個評論:《衝白河的經驗》。
這個報道一出,立即在敘州和西嶺掀起了熱議。
“毛啊,包產到戶後,原來還可以這樣幹!”這是很多基層幹部的共識。事實上,他們看到那些沒有勞動力的家庭莊稼受損也隻能幹瞪眼,哪怕他們下田去幫忙收割,也是幫了東家幫不了西家,最終還是有家庭受損。
但如果由基層政府出麵組織幹部、勞動力富餘人家,卻可以有效解決收割中的難處。
而稍稍高層一點的幹部,他們則看得更遠,特別研究了《衝白河的經驗》那篇評論。因為那篇評論提到了:
“包產到戶是解決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極好政策,深得廣大農民朋友擁護。現在的農村,農民朋友們方向有了,幹勁有了,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也回來了,大家都在忙著做好承包地;
但是,包產到戶在調動每家每戶每個農民兄弟姐妹的積極性時,卻也對軍烈屬、五保戶、勞動力困難戶等有所忽視,這不是政府的故意忽視,而是一項製度的必然;因為任何一項製度,都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也不可能直接讓每個人獲益。
那麼,在包產到戶政策之下,那些軍烈屬、五保戶、勞動力困難戶等是不是就隻能眼睜睜看著大多數家庭收獲喜悅而自己隻能獨自流淚呢?顯然,天西省西嶺縣衝白河鄉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衝白河鄉的‘幫扶隊’,正是看到了一項好製度的漏洞與不足而給予的彌補,這是創造性地執行中央政策的模範。
當前,改革開放篷勃興起,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國家麵貌日新月異,各類新事物、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領導幹部,要像衝白河鄉一樣,認真研究當地當時最新情況,尋找到利國利民的問題解決之道、事業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