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別那麼肉麻啊(1 / 2)

不是安嶺要故意弄出些培訓考試,作為算是有學問的人,安嶺又怎麼不知道“勞民傷財”四個字所隱含的意義。

但現代生活卻不是想建立就建立的,它首先是規矩以及標準。而這規矩以及標準,就隻能通過培訓來實現。

後世的很多農民,子女進城了,接他們進城,但他們在城裏卻生活不慣。其中一點就是城裏人規矩太多,過馬路有規矩,亂丟東西有規矩,甚至穿衣都有規矩,上廁所要分男女,至於城裏的那些家用電器,哪看得懂用得來啊?還有城裏人吃飯,拿那麼小一個碗,那是人吃的麼,喂貓啊?吃了兩三碗後不好意思再去添飯,結果每天都餓著肚子。

安嶺這種感慨,不是亂說。而是他的親身體驗,夢境裏,他也曾把父母接到青山縣中學自己的家裏生活,希望兩個老人能夠長住,享受一下物質生活的現代化,可兩個老人隻住了幾天就強烈要求回老家。

原因就是廚房裏的事,他們搭不上手;用衛生間那些設施,使用不慣,解不出便,至於出門後,看到那車水馬龍的繁華,他們頓時就迷失了方向。

華國有一個人所詬病的工農或城鄉“剪刀差”,確實,國家長期采取的政策是“以農補工”,但真要說農民的貧窮也不完全是政策的因素,與他們做事的習慣或看問題的標準有關。

譬如城裏人,做事都要考慮“成本”,要考慮投入、產出、市場、質量等諸多因素,但大多數傳統農民考慮問題卻比較簡單,有些事,他們並不計成本。

譬如,到了21世紀,都還有農民喜歡拾糞這種勞動,因為過去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來裝莊稼,但有了化肥後,農家肥用得少了,如果要用,也是講規模和效率地用,至少不是提著一個撮箕到處拾牛糞來肥地肥莊稼了。

但總有一些農民,以“勤儉”和“勤勞”為本,而不計這個“勤儉”或“勤勞”本身,也是有腦力、體力、時間、交易等成本的。

所以這個年代裏,國家在改革開放,在不斷變革,作為農民,想要融入這個時代,也必須不斷變革,首先從生活態度、方式、習慣方麵開始改變,唯有讓農民享受到新生活的便利,農村才能由傳統過渡到現代。

盡管這個事件,後世也沒有完全解決。但安嶺卻願意順著這個思路來解決,而他基本的態度也是解決幾戶算幾戶。他不可能把治下所有的民眾都從農村搬到城市,但一個地方,隻要有那麼一些人,願意在自己的引領下進入更加廣闊的市場經濟,而不是守著農村的自給自足,他就算成功。

在某種意義上講,他這也是在傳播現代文明的種子。

……

竹林槍擊事件發生七天後,縣委組織部部長石中玉到衝白河傳達縣委指示。副部長錢英、幹部科科長馮仁賢等同車隨行。

這是安嶺第三次見到組織部這三個同誌,當然,方成已經到了安嶺的碼頭。

這次傳達縣委指示,要求通知到各村支部書記、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