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比較(1)(2 / 2)

於是,安嶺便開始了他夢境醒後的上課過程。

先在地委行署會議室上,聽課的人,全部是來自各縣最低為副科級領導幹部的人,也即公社黨委書記、公社革委會主任都來了。

安嶺在請示地委主要領導後,決定把這堂課講成農村經濟體製改革課,公社改鄉,隻有放在整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背景下,才能讓大家明白其意義。

在講課中,安嶺先列舉公社體製的特點:強調政治掛帥,強調集體勞動,集體經營,喜歡大一統,特別注重公平,而所謂的公平就是“按人頭分配”。

包產到戶體製正好與之相反:強調經濟驅動,強調家庭經營,強調個體勞動,經營方式靈活多變,在注重政策公平之下強調“按勞分配”、多勞多得。

公社體製下,幹十年二十年,大家都一樣窮,或都一樣富,因為大家做的一樣,跑的一樣快,最後分配到家裏的,也相差無幾。

但事實證明了,公社體製下,大家並沒有富起來,並沒有一樣富,而隻是一樣窮。革命成功幾十年了,在廣大農村,依然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生病時無錢看病吃藥。

包產到戶體製下,在符合政策與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有如體育場上的長跑比賽,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跑得快多得,跑得慢少得;有的善於做莊稼,可能多收糧食;有的善於養豬養羊,可以多出欄牲畜;有的善於經商,可以擺攤經營;有的有一門手藝,可以憑手藝掙錢。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公社體製下,因為幹多幹少都差不多,所以幹活時梭邊邊、磨洋工,或總是搶輕鬆的活兒做,這不是思想覺悟高不高的問題,而是人之本性的問題。因為人天生就有懶惰的性情,總是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夠不勞而獲,為何要吃苦受累呢?

在包產到戶體製下,如果你不勞動,你的莊稼就沒別人的長得好,最後收進倉庫的糧食就會比別人少;別人糧多,可以吃幹的,可以賣了糧食買衣服買皮鞋買肉食,你糧少,賣了就沒糧吃就得餓飯。

所以在包產到戶體製下,每個家庭、每個人背後好像有人拿鞭子在抽著你跑一樣,想要生活好,就得下苦力氣,想要腰包裏票子多,就得下苦力氣。

如果說,公社體製是懶人政治,是懶人有福;那麼,包產到戶的新政策,就是講各顯本領,勤勞致富。

公社體製下,由於大家勞動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導致糧食產量低下,其他收入減少,所以每年生產隊交了國家的公糧(統銷糧)外,生產隊所剩就不多了;每年到了二月三月青黃不接之際,農民家裏就沒了糧食,這時還得國家拿出救濟糧、返銷糧“返”給農民,否則,農民隻有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