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adjustment)是指良好的適應(adaptation)過程及其效果。如果適應的後果沒有成效就稱為順應不良(maladjustment)。按照這個標準,如果一種行為對個人或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那麼它便是變態。例如,剛剛步入對個人或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那麼它便是變態。例如,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因難以全麵獨立應付新生活而導致綴學或退學;一位男子在遭受挫折後,以酗酒、吸毒、自殺或製造事端來對待自己和他人。所以這些行為如果伴有痛苦和功能紊亂的話,都可認為是變態。
(4)統計學標準
這是以統計學上常態分配的概念來區分常態與變態。在取大樣統計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數頻率多為常態分配,居中間的大多數人為正常,居兩端者為異常。因此,確定一個人的行為正常與否就是以其心理特是否偏離平均值為依據。這就是說,異常是相對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據其與全體的平均差異來確定。
統計學標準應用到心理測驗中心,所提供的數據較為客觀,而且作為一種規範化的檢查方法也容易為大家所掌握。但是,這種以純數量為根據的判別方法也有局限性。例如,有些行為的分配則不一定是常態曲線;有些雖呈常態分配,但僅有一端是異常,而另一端則是超常或優秀的狀態。
(5)以病因與症狀是否存在作為標準
有些異常心理現象或致病因素在正常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發現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狀則被判別為異常。如麻痹性癡呆、藥物中毒性心理障礙等不是人人都有的,此時物理、化學檢查,心理生理測定等就有較強的鑒別力。這一標準比較客觀,但適用的範圍比較狹窄,例如它對神經症、人格障礙等的判別上就無能為力。
如上所述,在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劃分上,實在難以找出一個通用、客觀的標準。上列五種標準中,幾乎沒有一個能在單獨使用時完全解決問題的。當然這並不是說心理活動的正常與異常就無法判別了。事實上,在患嚴重精神病時,以上所有標準都是適用的。但是從心理正常範圍過渡到心理異常範圍的臨界狀態(邊緣狀態)時,則哪一個標準都難以判定,隻有具備更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實踐知識,通過對量與質的辯證分析才能正確作出判別。
三、中年人的心理調適
中年人生理功能與心理狀態都處於成熟階段,比較穩定,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成為社會的骨幹力量。然而,由於處於社會的中堅地位,麵臨著家庭生活、養育子女、照料老人等多層麵責任,心理衝突時而發生;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中的壓力更重,許多現實問題,接踵而至,因此,心理問題較普遍,也較嚴重,特別需要適時正確地進行心理調適。
1.中年人心理問題的誘因
誘發中年人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綜合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個人重任與心身健康的矛盾
處於“多事之秋”的中年人,往往麵臨著家庭、社會及人際關係的矛盾,既要顧及家庭,又要顧及事業,給自己帶來較多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身心疾病。許多中年人往往采用重事業而輕健康的理念,盲目拚搏,處於高山不勝寒之中。
(2)家庭內部矛盾
中年人處於家庭人際關係最複雜的階段,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麵臨著子女撫養及老一輩人的生老病死,麵臨著周圍人及其他親朋好友的各種關係。在處理這些問題上往往耗費了中年人的大量精力,如果協調不好,必然帶來矛盾和煩惱,從而導致身心障礙。
(3)身心疾病出現
隨著中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加之精神緊張、過勞、不良的生活方式,易出現各種身心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潰瘍病、癌症及腦血管疾病等。
(4)麵臨更年期
中年人經曆更年期,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煩惱、多疑、敏感和其他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
2.中年人心理調適的原則
中年人隻有適時進行心理調適,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勝任社會和家庭角色的職責。中年人進行心理調適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正視現實,發揮優勢
中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麵也得到了拓展,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好時期,自身條件雖然成熟,但不能忽視客觀條件的影響。麵對現實,通過努力能實現的絕不氣餒,沒有條件的要等待時機,這樣遇到挫折也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態。
(2)心胸寬闊,不盲目攀比
中年時期也是同齡人社會地位升遷、經濟收入懸殊較大的年齡。麵對同齡人成為上司或時代驕子,應以坦然豁達的心理麵對這一切;正確認識到別人的長處及有利時機,避免產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會是紛繁複雜的,有時差距是由人為的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無需讓悲觀失望的情緒困擾自己,應以踏實的工作、廣泛的興趣來充實生活,取代不良情緒。
(3)與家人相互溝通
在家庭裏中年人處於老年人和孩子之間,存在年齡和時代造成的心理差異。需要同家人多交流、多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縮短心理差距,以擁有融洽的家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