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又派黃忠、嚴顏、魏延等將,多路進逼,曹軍大敗,許都震驚。曹操決意親率大軍四十萬,前往漢中征戰。
兵出潼關,曹操在馬上看到一處樹林極其茂盛,就問左右:“這是什麼地方?”左右答道:“此處乃是藍田,樹木茂盛處正是蔡邕之莊。”
蔡邕是曹操的老朋友。當年王允設計殺了董卓之後,蔡邕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伏屍而哭,結果被王允殺掉。蔡邕的女兒蔡琰原來嫁給衛仲道為妻,後來被韃靼擄走,與胡人生下二子。蔡琰感懷身世飄零,做了一首《胡笳十八拍》,流播甚廣,傳入中原後,為曹操所知。曹操對故人之女的遭遇十分同情,派人用金帛將蔡琰贖回,又許配給董祀為妻。
曹操想起這段往事,臨時決定到蔡邕故居一看。董祀此時正在外任職,莊中隻有蔡琰在家。蔡琰聽說曹操來了,盛情接待。
曹操偶然看到壁間懸掛著一幅碑文圖軸。蔡琰告訴他說這是曹娥碑的碑文,蔡琰的父親蔡邕看了這塊碑後,在碑後題了八個字。回家後又派人帶著石料前去,臨摹鐫刻,因此流傳至今。
這八個字是“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問蔡琰,蔡琰也說不知道。
曹操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回過頭,問諸位謀士:“你們幾位可能解出此意嗎?”
眾人紛紛搖頭,隻有楊修挺身而出,說:“我已經知道了。”正要說出來,曹操卻擺了擺手,說:“你先別說,待我來想想。”
曹操想了一會兒,還是沒想出來,因軍情緊急,不能久留,隻能先行告辭。在回去的路上,騎行了三裏路,忽然想起來了,就對楊修說:“我也想出來了,你且說來聽聽。”
曹操雖然已經想出答案,卻還是叫楊修先說,其實內心還是有些不自信,唯恐答錯了惹他恥笑。
楊修說:“此乃隱語也。‘黃絹’是有色之絲,故而是‘絕’字。‘幼婦’即是少女,故而是‘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則是‘好’字。‘齏臼’乃是‘辭’(古字)。所以,合起來是‘絕妙好辭’。”
曹操哈哈大笑,說:“正合我意!”並對楊修的急智讚歎不已。但是,當他把楊修的才華與另外一件事情聯係起來後,內心卻開始擔心起來。而曹操還沒有想到的是,楊修的急智已經在諸將中建立起了很大的影響力。
曹操率兵來到南鄭,下令駐紮在定軍山的夏侯淵向黃忠、法正等發起攻擊。但夏侯淵卻被黃忠一刀斬殺。
夏侯淵是曹操的股肱之臣,自曹操起兵之初,就緊緊跟隨,屢立汗馬功勞。管輅當初說的“三八縱橫,黃豬遇虎;定軍之南,傷折一股”正好應驗在夏侯淵身上!
“三八縱橫”是指建安二十四年,“黃豬遇虎”是指歲在己亥正月,“定軍之南”更是直接點明了地點就在定軍山,“傷折一股”意指夏侯淵之於曹操的親近性和重要性。
曹操悲痛不已,放聲大哭。這件事對曹操的刺激極大。
一方麵,是夏侯淵與曹操有兄弟之情,又是曹操的左膀右臂,自起兵之初就開始追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另一方麵,則是曹操第一次對“天命”有了一種無奈的敬畏感。既然命運可以通過管輅這樣的神人預測可知,那麼命運就該是早已注定的,並不因為人的主觀努力而有所改變。曹操雖然因命運對自己的眷顧而深感幸運,但這種注定的幸運也讓他的奮鬥黯然失色。因為他所取得的驕人成就,其實與他奮鬥與否並沒有關係,隻不過是“天命”而已。既然如此,一個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艱苦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呢?曹操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但這樣的對命運的思考是永遠也找不到標準答案的。回過頭來,曹操又想起了管輅。他想趕快找來管輅,好好地向他請教詢問,或許能解開命運之謎。但管輅已經悄悄地走了,不知所終。
曹操引軍要為夏侯淵報仇,但卻屢屢敗於劉備與諸葛亮。運氣似乎站到了曹操的對立麵上了,曹操又一次想起了天命。在曹操此前的生命曆程中,遭遇過無數的困難與挫折,但他從來沒有失望過,也沒有放棄過。但這一次,曹操卻感到了一種無力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該繼努力奮爭,還是靜靜地聽候命運的安排……
心理感悟:對命運的全盤接受會讓你放棄奮鬥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