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類別的力量(1 / 2)

袁紹當了盟主後,當務之急就是樹立自己的權威。袁紹說:“我本來沒有壓眾之心,汝等推戴我為盟主,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諸位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眾人皆說:“唯命是從!”

袁紹這番話是很有必要的。這等於是袁紹與各路諸侯的一個約定。沒有這個約定,是管不好這個聯盟的。

袁紹當即令兄弟袁術總督盟軍糧草。這倒不能算任人唯親,因為當時的戰爭,糧草供應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而囿於當時的物流發展水平,供應糧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盟軍前部先鋒由長沙太守孫堅擔當,他奉命領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汜水關守將派流星探馬到洛陽彙報。董卓卻遣悍將華雄引兵來救汜水關。十八路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擔心孫堅搶了頭功,私下派兄弟鮑忠搶在孫堅之前搦戰,卻被華雄一刀斬殺。

孫堅率部而來,將華雄部將胡軫斬殺。華雄堅守城池,孫堅一麵攻城,一麵去袁術處催糧。袁術手下人進讒言說:“孫堅勇猛如虎,如攻破洛陽,殺了董卓,就是首功。與其這樣除狼得虎。還不如不給他運送糧草,讓他軍心散亂而敗呢。”袁術決定不發糧草。孫堅缺糧,軍心不穩,被華雄擊潰。

聯盟往往是這樣,各路諸侯雖然依托在同一目標之下,卻相互猜忌,各懷鬼胎,很難形成合力。聯盟是考驗盟主領導能力的試金石。袁紹擔任盟主之初,就明示過“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如果袁紹堅定地執行這一約定,那麼聯盟還有可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但可惜的是,袁紹卻錯過了最初的,也是唯一的機會。當敗訊傳來,袁紹隻是向大家宣示,卻沒有對擅自出戰的鮑信、不發糧草的袁術施以處罰。這樣,袁紹的領導威信頓時急劇下降,這為聯盟日後的四分五裂埋下了伏筆。

華雄來攻。各路諸侯紛紛派出猛將,卻一一被華雄擊敗。正在束手無策之際,關羽挺身而出,要去迎戰華雄。

此時的劉關張三人是跟隨北平太守公孫瓚來的。劉備的職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關羽隻是劉備手下的一個馬弓手。

袁術出身名門望族,一向看不起人,就連他同父異母的兄長袁紹,因是侍妾所生,也不被袁術放在眼裏。這是一種嚴重的“類別化偏見”,在袁術看來,關羽這樣出身低微、職位低微的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如果派這樣的人去迎戰,盟軍方麵就顏麵無存了。所以,袁術大喝道:“你欺負我們各路諸侯沒有大將嗎?你一個小小的弓手,怎麼敢在這裏胡言亂語?快與我亂棒打出!”

曹操見關羽氣宇軒昂,急忙勸說袁術:“公路兄息怒。這個人既然敢挺身而出,諒必有幾分能耐。不如就遣他出戰,如果不能取勝,再殺他不遲!”

沒想到盟主袁紹不但沒有責怪袁術的莽撞,反而也支持袁術的看法,說:“孟德,這樣不行。如果我們派一個弓手出戰,一定會被華雄恥笑,我們哪裏還有顏麵見人呢?”

曹操說:“這個人儀表非凡,華雄怎麼會知道他是一個弓手?”為什麼袁家兄弟會驚人一致地“以位取人”,而曹操卻會“以貌取人”呢?

人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為了快速做出判斷,往往會用某個或某幾個比較顯著的特征來對萬事萬物進行分類,以簡化認知的難度。比如,一名女性黑人混雜在一群白人中,就會被認知為黑人,而她的女性特征就會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而當這名女性混雜在一群男人中,她就會認知為女性,而她的膚色特征就會被忽略。這種認知的傾向就叫做類別化。

類別化是形成人類偏見的重要根源。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出身一致,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基本一致,從而對類別化認知的判斷尺度也基本一致,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偏見的一致性。所以,這兩人都會認為派一個弓手出戰,有損顏麵。當然,這種判斷也提前預兆了袁氏兄弟雖然起點很高,卻不能取得成功的命運。因為這種偏見用在太平盛世是不會引致太嚴重後果的。而現在已經是漢末的亂世了,亂世出英雄,英雄不問出身,才是亂世製勝的法則。當年劉邦就是以卑微之身在秦末的亂世中成功上位的。如果像袁氏兄弟這樣,還是“以位取人”,那會錯失多少亟待出頭的英雄啊!

曹操沒有陷入二袁的誤區,和他的出身經曆有莫大關係。曹操雖然號稱是曹參的後代,但他的父親卻是宦官的養子,而宦官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低微的。所以,曹操不具備二袁那樣的出身帶來的優越感,因此他會采用另外一種標準來判斷人物。

曹操的“以貌取人”非常有意思。這同樣是人類認知捷徑的一種。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聲似巨鍾。這樣一個相貌堂堂的漢子,天生就是一個英雄的形象。人們往往喜歡根據他人的容貌、身材這些第一印象來快速下判斷。一個外表出眾的人,往往會被附加上其他內在的優秀品質,比如能力出眾、品格高尚、心地善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