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依靠信仰的力量把握成功(3)(1 / 3)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如果沒有那麼多生活的艱辛,也許周傑倫就不會珍視那些創作的機會,我們也許就無法聽到他動人的歌聲。無獨有偶,英雄似乎自古就多磨難,霍英東也是在苦難中長大成人的。

霍英東進入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舊式的渡輪上加煤。但不久卻被老板炒魷魚了。

霍英東天資聰穎,人又勤奮,老板解雇他的原因是他長期營養不良,體重隻有45千克多,瘦骨嶙峋,根本無法負荷夜以繼日的體力勞動。他後來回憶說:“早上時體力還可以,但到了晚上我就感到身心疲憊不堪。我當時一日三餐,都是吃不飽的。”

後來,霍英東又在啟德機場當苦力,每天隻有7港元的工資及半磅米。他說:“為了省錢,每天清晨5時就由灣仔步行至天皇碼頭,坐1角錢的船過九龍,再騎腳踏車往啟德機場。”可由於體力不足,他在抬貨時,一隻手指被壓斷了。

工頭看他可憐,便安排他做修車學徒。但他又不小心撞了一部貨車,於是又被解雇了。此後,霍英東曾應征做鐵匠,卻因為太瘦弱而沒有成功;於是便做釘鍋的工作,但很快再次被炒魷魚:接下來,他又到太古糧廠做賣糧的工作。

一次又一次的苦難,並沒有擊垮霍英東,而是磨煉了他的意誌,培育了他的堅強。

霍英東在發達之後,仍然不改“吃苦”的本色。他不抽煙、不喝酒,從不喜歡吃得過飽,主糧是芋頭和粟米,每天都堅持遊泳。

坎坷悲慘、多苦多難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經曆,造就了霍英東後來的人生輝煌。艱苦的生活對於失敗的人來說,是一種阻礙;對於成功的人來說,卻是一種磨煉。

美國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大企業家的千金小姐,在大學期間要自己課餘打工賺取學雜費。有人認為她的父母有些“不近人情”,但這位企業家卻說:“我這樣做隻是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讓她經受一點艱苦生活的磨煉。這樣,她長大以後才知道怎樣把握自己,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苦難對於每個人都一樣,隻是來臨的時間不同,如果在該吃苦的時候不吃苦,那麼到了不該吃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吃苦;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不能吃大苦,那麼到年老的時候就不可能享大福。

既然苦難能夠磨煉人,有助於我們成功,那麼對於需要吃苦而且必須吃苦的人來說,就不必抱怨生活的苦難了。因為,隻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這幾乎是一條成功的鐵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對於為政者,孔子反對“居上不寬”,要求對下級“赦小過”。上級要依據製度規定的職責範圍要求下屬,不可有所逾越。為政者使用民力時,應像祭祀天地祖宗一樣慎重、虔誠,不可以輕率妄為,這些都是對於為政者“行恕道”的基本要求。對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責於人”,即多自我批評,少批評別人此外,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等,都是“恕”的體現。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中國人一直奉行孔子的這一觀念,並將其作為與人交往的準則。這一說法從淺層次上說,是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從深層次上說,是一種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如果你不想別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那麼你就不要以此方式來對待別人。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大禹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新婚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隻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們的欽佩和效法。

唐貞觀四年,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與大臣魏徵討論皇帝的行事原則問題。李世民說:“擴建修飾宮殿樓宇,遊玩觀賞池台,這是皇帝所想要的,但不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驕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勞苦加身。其實,勞累疲憊恐怕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的事;孔子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來勞累疲憊的事,還真不可以施加給百姓。我處於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處理事情隻有設身處地,才可以真正節製自己的欲望。如果百姓不希望那樣做而硬要做下去,一定不能順應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