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效用”——如何選擇使你利益最大(1 / 1)

為什麼在情人節那一天你願意出比平時貴十倍的價錢買一束與平時沒什麼兩樣甚至更差勁的玫瑰花?而且你的感覺是一個字:值。原因很簡單,在這天送出去的玫瑰將帶給你不一般的幸福感,你在為你的幸福感或者說滿足感花錢。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效用。“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或者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準。

功利主義的學說把效用最大化看做衡量一種社會組織的道德標準。按照這種學說,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邊沁(1748-1832)和密爾(1806-1876)主張社會應該以總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也就是以大多數人的幸福最大化為目標。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是基於在經濟約束中尋求效用最大化的人來定義的。按照這種假設的行為衡量標準,效用不是由像幸福、滿足這種心理狀態來決定的。

效用被經濟學家們用於構造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反映了個體或者社會在維持一種水平的滿足狀態時需要的商品的數量。個體效用和社會效用是一個效用方程的因變量。當把效用曲線同生產約束曲線或消費約束曲線聯合起來分析時,可以得到帕累托效率曲線。即為了改進我們的分析我們創造的描述偏好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現代經濟學中,效用和效用函數僅僅被看做是描述偏好的一種數學方法。

我們這本書作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意在通過用通俗的語言,幫助廣大的讀者更多地了解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經濟學知識,所以,在這裏,我們將不深入探討效用函數的解析方式。我們側重分析一下效用的分類及效用對消費者的引導作用及意義,從而使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通過效用學習,在消費時,實現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我們常說的經濟學上的效用分兩種,一種客觀效用,即勞動價值論中的使用價值,是指具體的勞動創造的客觀效用。客觀效用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產品必須有客觀效用,才能成為交換的對象,所以任何產品都是客觀效用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產品的客觀效用是產品的屬性,構成社會財富的實質內容。它獨立於人們的主觀意識之外,不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例如,糧食能夠充饑,這種客觀功能的存在,對任何地點、時間和任何人都一樣。因此,客觀效用易於測定,也便於相互比較。

還有一種叫主觀效用,即邊際效用論中的效用,是指人們從消費某種產品中感覺到的滿足程度。它是一種主觀效用。主觀並不等於唯心。但由於它是人們的主觀評價,將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而且隻能自我比較,難以相互比較。也就是說,可以比較不同產品對同一個人的主觀效用,卻無法比較同一產品對不同人的主觀效用。例如,辣椒具有刺激胃口的客觀效用,對愛吃辣的人來說,不怕辣甚至怕不辣,具有很高的主觀效用,但對怕吃辣的人來說,主觀效用卻是負數,越辣越難受。

一般的,客觀效用會左右消費者偏好,而消費者偏好它會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它受人的欲望和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的影響。由於人的欲望或需要的多樣性、層次性,而不同的物品在滿足不同需要方麵存在差異性,因而一個消費者對不同物品的偏好不同,這就會導致消費者對物品的購買作出不同的決策。

而一種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必須同時具有客觀效用和主觀效用。客觀效用是主觀效用的前提和基礎。主觀效用是客觀效用的目的和歸宿。一種產品,隻有在客觀上、主觀上都具有某種效用,才符合人們需要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作為理性消費者,我們在學習了經濟學上的“效用”理論後,我們可能要問,如何選擇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即盡可能的實現在收入既定時,消費效用最大化;在獲取效用的同時,開支最小?

專業的回答是: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相切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即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人的滿足度是一樣的,無差異曲線越遠離原點,滿足度越高。因此,理性的人希望自己的無差異曲線越高越好。但這裏不能不考慮一個預算線的問題,預算線是基於一個人所有的準備消費掉的錢來算的,同一條線表示同一個消費水平,消費水平越高,線就越遠離原點。但受製於消費能力,人隻能達到預算線內的各種組合。

總之,要實現消費者效用最大化,通俗點的說法就是:同價選質,同質選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