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改良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的勝利,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純潔和鞏固了黨的隊伍,使右傾投降主義剛一露頭、還沒有蔓延開來時,就受到駁斥,使改良主義沒有產生多大影響。“一二?九”運動沿著黨所指引的道路,勝利前進。
1937年上半年,中國上空已是戰雲密布。日本侵略者調兵遣將,不僅加強了華北駐屯軍的數量,在古北口建築炮台,也重兵於北寧線一帶,而且把大批軍艦開到青島、上海及長江各口岸。日本帝國主義一麵加緊準備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一麵又裝出和緩的姿態以掩蓋真相。日本外相佐藤高唱“和平外交”,提出“經濟提攜”和“文化提攜”。他還公開出麵拉攏蔣介石,詭稱要改變過去日本和中國的關係,協助中國的統一與複興。蔣介石這時仍對日本帝國主義抱有極大的幻想,熱望調整中日國交。同時,他繼續堅持獨裁統治,對內繼續鎮壓人民群眾的抗日運動。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一部分學生為日本的“和平外交”所迷惑,看不到危機將至,反而唱起了“中日矛盾下降”“華北可以苟安”的論調。同時,一些學生對國民黨政府既聲稱與共產黨合作,又鎮壓民眾運動很不理解,思想上很是苦悶。黨為了鞏固和平、實現民主、準備抗戰這三統一的任務,首先加強了對民先隊員和進步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和形勢政策的教育。黨在民先隊中普遍召開座談會、討論會,討論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及學生運動的任務等問題。通過激烈的爭論,廣大民先隊員認識到,中日大戰已迫在眉睫,所謂“中日提攜”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宣傳,是日本帝國主義麻痹中國人民的策略。因此,我們必須加緊準備。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民先隊員們認識到,要積極爭取政治上的民主,這是鞏固和平、實現抗戰的關鍵,那些隻要抗日、不要爭取民主的思想是錯誤的,它將斷送抗日救亡運動的光明前途。
很多民先隊員和進步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社會科學。黨通過民先隊和學聯,多次舉辦時事討論會、政治報告會、座談會,還向同學們推薦、介紹進步書籍和刊物。許多同學經過這些學習提高了認識。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期間,北平學聯發起組織“華北學生請願獻旗團”,到南京敦促蔣介石實現民主、實現抗日的諾言。獻旗團代表了陝西、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山東六省和北平、天津、太原、濟南、青島、西安、張家口七市的學生群眾。雖然獻旗團遭到軟禁,但沿途聯絡了南方的學生,擴大和宣傳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這一時期,黨在學生群眾中做了一些備戰工作,特別注意對廣大學生進行軍事教育。為了加強訓練,民先總隊部設武裝部,民先隊設軍事幹事和武裝幹事從事這項工作。黨還派來了袁也烈、朱明兩同誌擔任軍事教官,幫助學生學習軍事知識,掌握軍事技術。學聯武裝部還專門組織了遊擊訓練班,並印發遊擊戰術綱要,領導學生學習遊擊戰的理論。在遊擊戰演習中,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北風凜冽的嚴冬,學生們到紅山口舉行雪地行軍,在炎熱的夏天,到西山舉行野營。
5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中共北平市委書記俞啟威、民先總隊長雷駿隨、清華黨支部書記楊學誠、師範大學黨支部書記林一山等前往參加會議。會上,毛澤東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並就北平學生代表提出的問題,作了詳盡的解釋。這次會後,中央還召開了白區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華北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準備抗戰。劉少奇特別強調,抗日戰爭即將到來,華北的同誌要準備脫下長衫,拿起武器,開展遊擊戰爭。朱德還特意囑咐王震帶北平代表到橋兒溝附近山裏練習打槍。北平學生代表們帶著老一輩同誌的殷切期望,滿懷信心地離開延安,回到北平傳達黨中央的重要指示。
暑假裏,民先和學聯組織了廣大愛國學生深入到工農兵中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學生們組織了許多小組到西山一帶的農村進行宣傳。他們演出的活報劇和救亡歌曲感動了周圍的群眾,許多人流下了熱淚。29軍的官兵更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廣大的黨員、民先隊員、進步學生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到來,積極地做著各種準備工作。
“一二?九”抗日愛國學生運動,從1935年12月9日到1937年“七七”事變,經曆了19個月的時間。這次運動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影響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繼承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傳統,在黨的領導下,衝破了國民黨政府的長期黑暗統治,喚起了全國人民的覺醒,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一二?九”運動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抗戰動員運動,它預示了民族革命風暴的來臨,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
“一二?九”運動代表了青年學生運動的正確方向,“一二?九”運動的實踐證明:孤立的與廣大人民群眾隔絕的學生運動是不能獲得勝利的,更不能在反動統治下長期堅持下去。革命的知識分子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與廣大的工農群眾相結合,將青年學生這支革命的方麵軍與工農群眾的革命主力軍相結合,才能彙集成強大的革命洪流,這是青年運動惟一正確的道路。
“一二?九”運動正確地體現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團結和爭取了各界抗日愛國力量,推動了西安事變的爆發,促進了29軍在盧溝橋事變中,奮起抗戰。在鬥爭中,學聯和民先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逐漸克服了左、右傾思想的影響,初步掌握了將秘密鬥爭與公開、合法的鬥爭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團結群眾、保存實力、打擊敵人的鬥爭策略,保證了“一二?九”運動的深入發展,為中國學生運動走向成熟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一二?九”運動中湧現出的大批革命的知識分子,在學習革命理論、參加革命實踐、與廣大工農相結合、與全國人民相結合的過程中,從愛國主義者鍛煉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這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成果。“一二?九”運動為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事業造就和準備了大批幹部。
毛澤東同誌高度評價了“一二?九”運動,對它作出了正確的曆史性結論。他指出:
“‘一二?九’運動有著重大的曆史意義,‘一二?九’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準備,這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準備一樣,‘一二?九’推動了‘七七’抗戰。‘一二?九’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
(摘自《一二?九運動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