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天安門前爭國權!五四狂飆孕新生(6)(3 / 3)

2.展開百家爭鳴

為了造成學術空氣,必須聘請學有專長的教師。蔡元培是一個自由主義的教育家,他對教員的選擇,采取兼容並包的方針。在這一方針下,《新青年》的編者們,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高一涵,沈尹默等,均被請來任教;同時,“拖長辮而持複辟論”的辜鴻銘,“籌安會之發起人”劉師培,也被請來任教;蔡元培雖在北大組織進德會,戒嫖、戒賭、戒娶妾,但教員中如有違反這些戒條的,也不過苛責備,因為他認為:“人才至為難得,若求全責備,則學校殆難成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看來蔡元培是很懂得這一道理的。

對於各種學派,隻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自由爭鳴,讓學生自由選取。蔡元培說:“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並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又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計學之幹涉論與放任論,倫理學之動機論與功利論,宇宙論之樂天觀與厭世觀,常樊然並峙於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3.對學生的政治活動,不予嚴格幹涉

對於學生參加政治活動,蔡元培雖不很讚成,但也不采取嚴格的幹涉,基本上是自由主義的態度。他說:“我對於學生運動,素有一種成見,以為學生在學校裏麵,應以求學為最大目的,不應有何等政治的組織。其有年在二十歲以上,對於政治有特殊興趣者,可以個人資格參加政治團體,不必牽涉學校。”

4.中外教員,一視同仁

當時北京大學各科都聘有幾個外國教員,是托中國駐外使館或外國駐華使館介紹的。經過試用之後,發現學問並不都是很好,而且有的外國教員向不好的中國教員學,消極怠工。因此,蔡元培就按合同將這樣的人辭退。有一個被辭退的法國教員聲言,要控告蔡。一個被辭退的英國教員竟上朱爾典(英國駐北京公使)那裏去要其和蔡談判。朱爾典這個帝國主義分子,竟擺出太上皇的姿態,放出口氣說:“蔡元培是不想當校長了。”對於這些,蔡都置之不理,一笑了之。

蔡元培為了貫徹他的教育方針,在帝國主義分子威脅麵前,沒有屈服、退縮,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北京大學的改革,特別是文科的改革,使新文化運動獲得一個有力的據點,使《新青年》團聚了更多的新文化人,使學生有了接受新思潮和參加政治活動的機會。同時,古老的北京,又是新舊思潮交鋒的最前線。因此,這一改革,在五四運動史上是有意義的。蔡元培“兼容並包”的方針,盡管在主觀上還反映了反封建鬥爭的不徹底性,但在客觀上所起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時,北大成為運動的中心,不是偶然的。

第四節 新世紀的曙光:一聲炮響傳革命

正是落葉驚秋的季節,俄羅斯傳來一聲炮響,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

革命導師列寧揮舞著他那強勁的巨掌,宣告了曆史新紀元的到來。

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彙合成一股洶湧壯闊的巨流,形成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個世界革命的高潮。

孫中山說:“有了十月革命,便使人類產生了一個大希望。”

李大釗很形象地比喻道:“俄國的革命,不過是天下驚秋的一片桐葉罷了。”

1918年1月,日本巡洋艦駛進了海參崴,英國巡洋艦跟著也進來了。

一學生曾斷左手中指血書:“案件取消之日,為我輩生還之時。”

李大釗是應永遠懷念的,紅樓也是值得永遠紀念的。

劃時代的炮聲

1917年11月7日,北京香山的紅葉已紛紛落地了。正是落葉驚秋的季節,北方的鄰國――俄羅斯,傳來一聲炮響,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革命導師列寧揮舞著他那強勁的巨掌,宣告了曆史新紀元的到來。當日上午10時,列寧在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軍事革命委員會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中寫道:

臨時政府已被推翻。國家政權已轉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機關,即領導彼得格勒無產階級和衛戍部隊的軍事革命委員會手中。

立即提出民主和約,廢除地主土地所有製,實行工人監督生產,成立蘇維埃政府,所有這一切人民為之奮鬥的事業都已有了保證。

工人、士兵、農民的革命萬歲!

同日晚,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開幕了。11月8日晨5時,代表大會通過了有曆史意義的決議,批準了由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農民書》,宣布:“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各地蘇維埃應負責保證真正的革命秩序。”同日晚,在大會的第二次會議上,列寧宣讀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大會一致通過了這些法令。

大會決定:“在立憲會議召開以前,成立工農臨時政府管理國家,臨時政府定名為人民委員會。”大會推舉列寧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11月9日,蘇維埃代表大會閉幕。

彼得格勒的起義發動後,莫斯科在11月7日晚也發動了起義,經過數天的戰鬥,反革命軍隊於11月15日投降。

彼得格勒、莫斯科起義勝利後,反革命派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紛紛組織各種反革命的中心,和外國反動派相勾結並在其唆使下,陰謀發動叛亂。這種情況說明:蘇維埃政權在全國的建立和鞏固,還需要一個艱苦的戰鬥過程。

但是,十月起義終於勝利了,工人階級已劃時代地成為俄國的統治階級。

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其他一切的資產階級革命都不相同。過去的資產階級革命,把人民從封建主義的剝削和枷鎖下解放出來,但又給人民帶來新的資本主義的剝削。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則把人民從一切形式的剝削和枷鎖下解放出來。

為了完成這樣的曆史任務,社會主義革命必須粉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強大的無產階級專政,以鎮壓剝削階級的一切反抗。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新階級對更強大的敵人,對資產階級進行的最奮勇和最無情的戰爭,資產階級的反抗,因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個國家內)而凶猛十倍。”

1917年底和1918年初,蘇維埃政權頒布了一係列的法令,對舊軍隊的一切不良製度進行了徹底的破壞,使軍隊中的全部權力轉移到士兵蘇維埃和委員會手中,並確定了建立工農紅軍的製度。

根據1917年底蘇維埃政權頒布的法令,舊的司法製度被廢止了,新的人民法庭成立了。

舊的警察隊伍,還在二月革命的日子裏,就被工人階級摧毀了。二月革命後的臨時政府雖然組織過民團,但不是由勞動人民組成的。十月革命後,工人階級建立了自己的民團,幫助蘇維埃維持革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