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33)(3 / 3)

魂歸驛馬坊

日本人雖然炸死了張作霖,但奉軍實力猶存,更重要的是,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已經多年磨練,日漸成熟,可以接替其父執掌軍政大權了。因此,盡管關東軍企圖在張作霖被炸後趁火打劫,但由於奉天當局成功地采取了應變措施,使張學良得以迅速趕回東北,繼承父業,穩定了局勢,關東軍的陰謀未能得逞。

張作霖被炸喪命之後,當時在奉天主持政務的省長劉尚清和軍署參謀長臧式毅,深恐消息傳出後引起人心動蕩,日本人會乘機渾水摸魚,又考慮到張學良尚在京津,未回沈陽,遂決定秘不發喪。他們一方麵對外發表通電,偽稱張作霖雖然挨炸受傷,卻並無生命危險,另一方麵則嚴密封鎖消息,等待少帥張學良回奉。在此期間,奉天當局與張作霖的家屬密切配合,假戲真做,嚴禁閑雜人員進入帥府張作霖的臥室,每天仍令廚房給張作霖“開飯”,令醫生給張作霖“換藥”,等等。日本方麵曾千方百計地派人到帥府打探,均被張作霖的家屬巧妙地應付過去。特別是張作霖的五姨太壽夫人,表現得尤為鎮靜。她每天都和往常一樣“濃妝豔抹”,高高興興地接待借口慰問,實則來探消息的日本太太們,不露一點破綻。

奉天方麵所采取的保密措施,為張學良返奉爭取了十分寶貴的時間。

張作霖被炸的6月4日那天,恰巧是張學良的生日。這天,他正和楊宇霆、孫傳芳及軍團部的高級幕僚們,在北京的住所萬字廊聚會。接到奉天密電,得知其父被炸的不幸消息後,傷心和難過之情難以言表。但是,張學良深知事關重大,不能感情用事,表現得十分鎮靜。他首先同楊宇霆等人商量,將所轄部隊的撤退細節一一作了妥善安排,並將自己的軍團部安全撤到灤縣。然後,他把軍團的指揮權委托給楊宇霆,自己則秘密地從灤縣乘車,啟程返回奉天。為了遮人耳目,尤其是防止日本人再搞陰謀、加害自己,他特地剃了發,換上灰色的士兵服裝,化裝成“夥夫”模樣,乘坐普通的悶罐軍車。果然,日本人未發現他的行蹤,張學良總算安全地回到奉天帥府。

張學良一到家,衣服也未來得及換,就衝到父親的遺體旁。他見到父親被炸後的慘狀,傷心至極,號啕大哭。哭罷,張學良揩幹眼淚冷靜地對各方麵事情作了周密的安排,才於6月21日正式給父親發喪。

在籌辦父親喪事的同時,張學良又同父親的老同事們商量東三省最高職務的繼任問題。他頗有自知之明,不敢以東北最高統治者自居,故極力推舉他的老把叔張作相擔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張學良的謙虛謹慎和他對長輩的謙恭有禮,贏得了奉係高級將領,特別是“老派”們的讚賞。一貫對張作霖忠心耿耿的張作相,硬不肯就任“總司令”一職。他認為張學良年輕有為,堪當重任,極力主張由張學良接任其父之職。張作相十分誠懇地對張學良說:“小六子,你放心幹好了,我們都會支持你的。在公的方麵,如果我們不服從你的命令,你隻管拿軍法來辦我們,可在私底下你還是我的侄兒,如果知道你不好好幹,我會在沒有人的時候打你的耳光。”在奉係“老派”人物中,張作相算是最有威信的一個,他如此全力支持張學良,其他的奉係將領沒有不表示擁護的。就這樣,經過東三省議會聯合會的推舉,張學良當上了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於7月2日正式就職。從此,張學良繼承父業,成為東三省的最高統治者。

奉軍雖然被迫從華北敗退到東北,但實力未受太大損失。張學良上任之後,對軍隊重新進行整編,又對東三省的行政一一作了安排。張學良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同年6月間,在奉軍撤出京津地區之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迅即占領了北京、天津。至此,北洋政府徹底垮台,各省亦先後宣布服從南京中央政府,惟有東三省在尚奉係控製之下,處於獨立狀態。張作霖死後,蔣介石決定停止對東北用兵,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東北問題。他派代表到奉天,勸說張學良易幟,服從南京中央政府。與此同時,日本也在拚命拉攏張學良。他們軟硬兼施,企圖迫使張學良按照日本的旨意,推行東方會議既定的將“滿蒙”從中國分離出去的政策。但是,連自己的父親都不肯做的事,張學良怎麼能答應呢?張學良是一個有愛國熱情的軍人,對大局遠比他父親看得清楚。況且,日本人殺害了他的父親,國難家仇集於一身,他也絕對不願投靠日本人。因此,從實際上掌握東三省軍政大權的第一天起,他就打定主意要為實現國家的統一而努力。7月2日就職當天,他便正式通電蔣介石等人,明確表示自己“愛國愛鄉”,決不妨礙統一。張學良的態度引起了日本的不安,日方開始對他施加更大的壓力。為了避免給日本造成使用武力的借口,張學良不得不與日本人周旋,一度暫時放慢了實現統一的步伐。但是,他始終堅持統一的立場,從未動搖過。1928年12月底,在作了充分的準備之後,張學良終於不顧日本的反對,毅然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中央政府。東北易幟後,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並改奉天省為遼寧省。

日本分離東北的企圖再一次受挫。

張學良辦完父親的喪事之後,一麵將其父靈柩暫時存放在大帥府花園東廂房,一麵派人勘察,在撫順市東六十華裏薩爾滸附近選中一塊地方,修建“元帥陵園”。此處前有渾河環繞,碧波蕩漾,後有山巒起伏,林木蒼翠,依山臨水,地勢極佳。陵園從1929年5月開始動工修建,尚未完工,便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北後,便把張作霖的靈柩從帥府移到沈陽小東門外株林寺。直到1937年6月,經當時當了偽滿洲國總理的大漢奸張景惠提議,並得到日本侵略者的允許,成立了“張作霖葬儀委員會”。在該委員會的主持下,舉行了張作霖靈柩的遷葬儀式,最後將張作霖遷葬到遼西錦縣東北驛馬坊張家墓地,與張作霖的原配夫人趙氏合葬。張作霖的母親王太夫人亦葬於此地。至於撫順的“元帥陵園”,以後則改稱“元帥林”,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成為東北的一個遊覽勝地。

(摘自《東北王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