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日本政府不肯公開援奉反直,但直、奉間的矛盾卻在激化,張作霖也沒有停止進行反直戰爭的準備。
1921年底,由於無法擺脫財政困境,加之交通係又策動倒閣運動,靳雲鵬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不得不辭職,讓位於交通係的頭目梁士詒。
交通係原由一批野心頗大的政客所組成,民國初年就活躍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1915至1916年間,因支持袁世凱複辟帝製而聲名狼藉。交通係的頭目梁士詒從清末起,即任職於財政及鐵路、交通部門,並參與創建交通銀行。袁世凱病死,段祺瑞當政以後,梁士詒集結一批政客,如朱啟鈐、葉恭綽、周自齊、汪有齡等人投身段祺瑞門下,控製了北京政府的財政大權,並在北京豐盛胡同組織了所謂的豐盛俱樂部,網羅100多名議員,成為新國會的一支重要力量。皖係在直皖戰爭中失敗後,靳雲鵬重新組閣,交通係骨幹周自齊、葉恭綽入閣分別擔任了財政、交通總長。但因交通係與靳雲鵬不睦,1921年5月靳雲鵬改組內閣,將周自齊、葉恭綽排斥出閣。但改組後的內閣因無法解決財政困境,沒過幾個月就維持不下去了。交通係對周自齊、葉恭綽被排擠本來就不甘心,便利用他們對國內財團的控製,乘機掀起倒閣風潮,並醞釀由該係頭目梁士詒出麵組閣。
但梁士詒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除必須征得徐世昌總統的同意外,還必須取得奉、直兩派軍閥的支持。為此,梁士詒首先派葉恭綽到奉天遊說張作霖。葉恭綽抵奉天後,即以三寸不爛之舌,一麵吹捧張作霖,說“中國政局,非公莫屬”;一麵向張作霖獻計獻策說,要稱霸全國,必須做到三點,即:一要多籌軍餉。這就要靠交通係的協助;二要聯絡南方,合作倒直;三是先要控製中央財政,才能有效地控製北京政局,而要控製中央財政,必須收買交通銀行的股票。聽葉恭綽這麼一吹,張作霖果然動了心,立即拿出幾百萬元來借給交通銀行,然後親自跑到北京,要徐世昌改組內閣,踢掉自己的老親家靳雲鵬,提名梁士詒組閣。徐世昌對此並無異議,但直係卻不點頭。梁士詒為了得到直係的首肯,又去拜訪曹錕,並答應組閣後為直係籌集300萬元軍餉。曹錕、吳佩孚一聽,便表示:“姑且讓他幹一下。”
於是,1921年12月24日,在奉、直兩係的保薦下,徐世昌命令梁士詒任北洋政府第十八任國務總理,代替已辭職的靳雲鵬。
梁士詒內閣建立後,明顯倒向奉係,惟張作霖之命是從,直係自然大為不滿,尤其是梁士詒推翻了組閣前為直係籌300萬軍費的諾言,更激起直係的憤慨。於是,吳佩孚便伺機倒閣。恰好,梁士詒上台不久,就在辦理中日外交上栽了跟頭,因而被吳佩孚抓到把柄。
當時,正值華盛頓會議召開之際,中、日兩國正就山東膠濟鐵路歸還中國的問題進行談判。日方堅持,中國應向日本借款贖回膠濟路,而此種借款必須附有聘用日本技師及會計長的苛刻條件。日本提出這樣的條件,仍是想變相地控製膠濟路的經營權。但靳雲鵬內閣怕激起民憤,不敢答應日本的條件,談判因此而未有結果。
梁士詒上台以後,為討好日本,竟密令中方代表團接受日本條件,並將該路改為中日合辦。梁士詒內閣的這一賣國行徑,既激起了國人的反對,也為吳佩孚和直係提供了倒閣的借口。吳佩孚立即抓住此事不放,全力攻擊梁內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直係打在梁內閣的身上,痛在奉係的心裏。張作霖又氣又急,挺身為梁內閣辯護。直、奉雙方由此而開展了一場“電報戰”“輿論戰”。
1922年1月5日,吳佩孚首先發出通電,向梁內閣發難。吳佩孚在電報中說:“毒莫大於賣國,奸莫甚於媚外。”“舉曆任內閣所不忍為不敢為者,今梁士詒乃悍然為之,舉曩者經年累月人民之所呼籲,與代表之所爭持者,鹹視為兒戲。犧牲國脈,斷送路權,何厚於外人,何仇於祖國,縱梁士詒勾援結黨,賣國媚外,甘為李完用、張邦昌而弗恤,我全國父老昆弟,亦斷不忍坐視宗邦淪入異族,祛害除奸,義無反顧。”
吳佩孚和直係的嚴厲指責,給了梁內閣以沉重打擊。梁士詒做賊心虛,便於1月7日發表了一份倒填日期的“微電”。“微”是5日的代稱。梁士詒的目的在於掩蓋自己的賣國醜行。但這個事後偽造的“微電”一出籠,第二天就遭到吳佩孚的揭露,稱其為“欲蓋彌彰,無異自供其偽”。在吳佩孚的帶動下,直係的各省督軍也紛紛發表通電,痛斥梁士詒,支持吳佩孚。
張作霖一看梁士詒陷於被動,不得不親自出麵致電北京政府為之辯解:“梁內閣‘微’日通電,亦不過陳述進行情況,而吳使竟不加諒解,肆放譏彈。”“惟若不問是非,輒加攻擊,試問當局者將何以措乎?國是何望?應主持正論,宣布國人,俾當事者得以從容展布,俾竟全功。”由於梁內閣賣國事實俱在,故張作霖的辯護顯得蒼白無力。
吳佩孚見張作霖跳了出來,正好借題發揮。他一麵將梁士詒賣國的證據,予以公布,一麵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張作霖。吳佩孚在通電中說:“凡屬食毛踐土者,皆應與祖國誓同生死,與元惡不共戴天。如有敢以梁士詒借日款及共管鐵路為是者,即其人既甘為梁士詒之謀主,即為全國之公敵。凡我國人,當共棄之。為民請命,甘效前驅。”吳佩孚已把張作霖稱為“梁士詒之謀主”“全國之公敵”了。在吳佩孚發表此通電的同時,直係六省的都督、省長也由吳領銜,聯名發出請北京政府罷免梁士詒的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