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4)(1 / 3)

10日,夏又匆匆趕回北京。黎元洪連忙召集左右計議,夏傳達張國淦建議,除饒漢祥一人外,餘均反對認為隻有解散國會一條路好走。此時,黎宣稱的“不怕死,不違法、不戀位”的決心大大動搖,決定解散國會。於是擬好命令,邀代理國務總理伍廷芳入公府副署解散命令,伍堅決不肯副署,謂:“餘法學士也,餘未見憲法許總統解散國會。餘決不與聞此舉,寧死不從!”黎聞言,為其精神感動,但已不能再從其言。伍即退出公府,次日即提出辭職,黎不準。袁世凱洪憲帝製時,勸黎接受武義親王之封的孫武和饒漢祥也都反對黎解散國會,饒因此而辭職,孫武則自武漢致電懇勸黎元洪。但此時的黎元洪已顧不上這些,被“太上大總統”張勳逼迫解散國會,是他繼任總統以來遇到的最為棘手的問題。他意識到,他的政治生命似乎已走到盡頭。連日來,他顏色憔悴,起居失常,神經亢奮而不多語,左右人物亦無策可施。

11日,即張勳所給期限的最後一天,黎元洪再派王士珍、江朝宗、錢能訓等回到伍廷芳宅勸慰,懇求其副署,仍一概不理。王士珍不得要領而歸,回複黎元洪,黎於百般無奈中又派夏壽康、李盛鐸於當天下午4時半再赴天津,一麵向張勳說明不是總統不肯解散國會,而是無人副署;一麵帶著空白命令,請李經羲副署。李答稱:“我既未就職,更說不到副署。”夏壽康又托易乃謙請段祺瑞副署,段拒不接見。張勳則大發雷霆,謂無人副署,即讓黎元洪按戒嚴時期處理,以大元帥名義,發布解散國會命令,無須副署。如12日晚12時以前仍無解散命令發布,即回徐州,不負調停責任。13日起各省軍隊即可自由行動。總算把解散的時限推遲了一天。

卻說11日下午6時,王士珍看到張勳原來所定時限已到,而解散命令仍無人副署,張勳一旦翻臉,豈不大禍臨頭!於是收拾行裝,擬逃出北京。黎元洪聞訊,立即派江朝宗等奔赴王宅勸阻,王才未能脫身。

12日,走投無路的黎元洪隻得請王士珍以京津警備總司令的名義函勸國會自動休會,王不允;又請王接過伍廷芳的代理國務總理職務,副署解散國會命令,王堅拒。

黎元洪極為悲苦,他深知北洋軍閥都讚成解散國會,他們又都知道解散國會違法,都不願承擔這一違法的曆史責任,所以他們就把這違法的曆史責任推給反對解散國會卻又赤手空拳無能反抗的傀儡總統。

12日下午6時,夏壽康、李盛鐸回京複命。黎得悉李徑羲、段祺瑞均不肯副署,焦灼已極。看看距張勳所給時限還剩幾個小時,立即連夜召開會議,夏壽康主張仍請伍廷芳副署。於是即刻派人先去疏通其子伍朝樞,其實伍朝樞亦堅決反對解散國會,於是代父對來人說:“速請批準辭呈,以便出京。”伍廷芳不愧為民主戰士,張勳聽說他拒絕副署解散國會命令,曾派人前往恐嚇,伍老博士竟不為所動,堅持維持民國立場到底。各省軍隊自由行動的時間到了!公府中空氣凝固得似乎就要爆炸,忽有一人提議以步軍統領江朝宗代理國務總理職務,江根本不是國務員,但在此非常時刻,無人認為這個提議是開玩笑,經過大家百般激勵,江竟義形於色地慨然應允,說:“我犧牲一身,替大總統擔些幹係吧!”於是黎元洪絕處逢生,一連發了準免伍廷芳代理國務總理職、任命江朝宗代理國務總理和解散國會的三道命令,這三道命令的時間都填寫的是12日,但命令發布時已是13日清晨4時。

同日,黎通電各省,解釋不得已解散國會的苦衷。

江朝宗也於同日發表通電。

黎、江的通電均承認解散國會違法,黎一再解釋的苦衷是此舉非為個人,而是為保持國家統一,為人民安寧,並透露出以解散國會為保存共和國體的交換條件;幸而解散命令中申明是解散本屆國會,另行選舉,而並非取消民國立法之機關。否則就成了背叛民國的曆史罪人,但即使如此,也是向封建軍閥投降、違反約法的失職行為。事實上,黎元洪解散國會的命令未能在張勳限定的三天期限之內發表,正使張勳陷於進退失據的苦境,張勳所率辮兵充其量僅5000人,倪嗣衝等叛督向北運兵均遭各國公使質問;且西南六省已紛紛表示反對解散國會,揚言北伐。連一些外國通訊社也預言:“黎總統解散國會實為左右所誤,如黎堅持到底,督軍等之謀必敗。”退一步說,以當時的情勢來看,即便黎元洪向張勳妥協,解散國會,未必能使時局平靜,事實上,很多人都清醒地看到,時局不會因國會解散而澄清,相反,更大的動亂即將到來。國會議員吳宗慈等在解散命令下達之前,上書黎元洪說:“將來國家土宇分崩,蒼生塗炭,公實屍之,罪莫逭矣。”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黎元洪的妥協給張勳造成了複辟清室的良好時機。

黎元洪這次解散國會的行為不為國人所諒,亦不為被解散的國會的議員所承認,避難到上海的國會議員發表聯名通電說:“解散國會之命令,既總統、總理自認違法,當然無效。”

國會既已解散,公府軍事幕僚處亦已撤銷,張勳提出的兩項條件業已達到,於是張勳、李經羲定於6月14日進北京。原來說定武軍不進北京,至是自食其言,5000辮子兵隨張勳耀武揚威地向北京進發,分駐永定門、天壇一帶。一時人心惶惶,以為複辟即在眉睫。黎元洪急派夏壽康到津阻其行,一日之間,專車往複三次,張仍拒而不見。夏又訪張國淦,張對夏言:“張勳帶兵進京,一定會複辟。此時情勢迫切,無法阻止。如在沒辦法之下而想辦法,總統如肯放棄成見,立刻免李經羲而任段,則張勳不敢與段為敵,必畏懼不敢到京,但時機迫切,須趁張未來京前,今晚即將命令宣布,若張已到京,便不生效了。”

夏回京,以張國淦之言告黎,黎頗為所動,但為左右所阻,隻得聽張勳來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