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國四年冬以前之各省將軍,巡按使照舊供職。
七、川湘前敵各軍一律撤回。
八、大赦黨人。
然而,張勳事後看了這篇已由他親筆修改過的通電時,卻仍然大感不滿,原來他當日一把修改稿發出之後,立即就後悔了。他直恨自己為什麼竟然同意了“仍遵民國元年《臨時約法》(因該約法是孫中山主持製定的)”和“大赦黨人”這兩條,但現在,通電已經以他和馮國璋兩人聯名發出,他也不便出爾反爾公然否定。他就隻好堅持一條,他不參與主盟發起南京會議。
袁世凱在北京聞知張勳有意維護他的領導地位,不禁大喜過望,立刻派阮忠樞和張鎮芳趕到徐州,兩人像眾星捧月般圍著張勳團團轉,極口誇獎張勳“胸懷開闊、眼光遠大、大公無私”,並當即宣布袁世凱命令,讓張勳以長江巡閱使兼署安徽都督,改任原安徽都督倪嗣衝為長江巡閱副使兼署民政部長。使得張勳多年來想要獲得一省地盤的願望如願以償,不僅如此,他們還暗示,隻要張勳能拆垮馮國璋的台,將來待袁把馮調走後,還可以再把江蘇地盤還給他。
馮國璋很快就看透了袁世凱拉張勳給他搗亂的把戲,氣得兩隻狗眼睛裏直冒黑煙。但南京開會的架式已經擺開,如中途退縮,必為天下所笑,麵子也就要丟盡了。無可奈何之下,他隻得於5月15日親自出馬,先到蚌埠拉上倪嗣衝同車趕到徐州請求張勳列名,正式發起召集南京會議,電請各省派代表參加。
張勳見馮國璋親自駕臨,而倪嗣衝已先行同意了列名,他就再也拉不下麵子予以拒絕了。這樣,三人聯名召集南京會議的電報才得以發出。
5月18日,南京會議正式開幕。參加者有奉天、吉林、黑龍江、直隸、山東、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山西、察哈爾、熱河、綏遠等15個未獨立的省區以及上海、鬆江、徐州等特別區域的代表共20餘人。此外,還有袁世凱中央派來監會的代表蔣雁行。會議開始,山東代表丁世嶧首先發言提出袁世凱必須退位,否則,西南獨立各省必不肯罷兵,全國政權無法統一,所謂召開國會,製定憲法等等都將成為空話。接著,湖南代表陳裔時發言讚同丁的意見,嗣後各省代表相繼發言,幾乎一致讚成袁世凱退位的意見。第一天的會議完全不出馮國璋所料,圓滿地體現了馮的意圖,跟著通過此次會議趕袁下台的願望將成為現實。
但是,就在這天晚上,倪嗣衝帶著三營衛隊趕到南京。倪嗣衝是袁世凱的新死黨。袁已暗許保袁成功後,將把湖北地盤賞賜給他。因而,他的保袁立場比張勳還要堅定十倍。他日前之所以首先同意發起召開南京會議,是想統一北洋諸將意見,一致槍口朝南,打垮南方反袁勢力。19日的第二次會議一開始,他就搶先發言,主張維護袁世凱的總統地位,與18日各省代表的發言大唱反調。山東代表丁世嶧當即表示反對,湖南代表陳裔時、江西代表何恩溥、湖北代表馮禹等亦相繼發言反對倪的意見。倪嗣衝惱羞成怒,竟聲色俱厲地指著丁世嶧責問:“你是不是靳將軍的代表?我知道靳將軍是擁護中央的,你為什麼要私通南方?”丁、陳、馮、何等人都不服倪的指責,抗辯說:“主張退位並不是反對袁總統,而是為袁總統著想,這叫做愛人以德。否則,問題無法解決。”
就在這爭論不休之際,張勳的代表萬繩木式站起來發言,表示支持倪嗣衝的意見,要求保留袁世凱的總統地位。至於解決全國政權統一辦法的問題,他提出必須采取以武力為後盾,與南方獨立各省談判的方針。實際上就是企圖以武力威脅南方反袁勢力投降,並且當場詢問與會各省能夠出多少兵。
由於會議的三個主盟者已有兩個讚成袁世凱當總統,許多代表便不敢再堅持原議。但是倪嗣衝和張勳想迫使他們隨便答應出兵替袁世凱打仗也沒有那麼容易。於是會議陷入了僵局。到第四天,山東、江西和2湖代表突然提出一個新方案,說是既然張勳、倪嗣衝同意以武力為後盾與南方獨立各省談判,那就不如立即致電南方五省,請他們速派代表前來南京參加會議,就在這裏一起談,並把袁大總統的去留問題提到談判會上去解決,那樣,就可能達成一個南北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
這個方案顯然是故意將倪、萬二人的軍。倪、萬心裏氣得發跳,但一時又提不出反對的理由。馮國璋前幾天一直以爭論雙方的中間調停人的麵目出現,這時見倪、萬二人被難住,趕袁下台問題又出現了新的契機,便連忙表態讚成電邀南方五省代表談判。於是,會議決定暫時休會,一切待南方五省代表抵寧後再行討論。
休會期間,倪嗣衝趕到徐州與張勳直接措商,認為問題嚴重。如果真讓南方五省代表赴寧與會,會上反袁呼聲必定更高,局麵將不堪設想。為了挫敗馮國璋的如意算盤,他們於5月25日聯名發表通電說:
此次江寧之會,馮上將軍提出三項問題,業經各代表依次宣言,皆以擁護中央,保存元首為宗旨,是退位問題已屬無可討論。且由馮上將軍主張,欲求和平,非以武力為準備不可。所有應備軍旅餉項,並經各代表預先分別擔任。馮上將軍並以前敵自認,可欽可感!唯湖南代表有愛人以德之言,迨經詳加辯詰,則亦無詞置對。不意第四次會議時,魯、湘、鄂、贛諸代表竟於議案範圍外輕遽發言,或以外人逼脅為言,或以用兵困難為說,幾將公決鐵案一概抹煞,顯見受人愚弄,與南方諸省同其聲調,必非該本省長官所授本意。該代表實屬害群之馬,允當鳴鼓而攻……即使南方諸省派代表到寧與會,亦當一意堅持,如不聽從,即以兵戎相見。
這個電報完全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它既不符合南京會議的實際情況,也不符合馮國璋發起南京會議的初衷,這種蠻不講理的態度,使得全國輿論為之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