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公元前328年,戰國宋君偃自立為王,遭到齊國的反對,並起兵來攻伐宋國,宋國派臧孫子做使者到南方向楚荊求救。楚王十分高興,很痛快地答應了,可臧孫子卻麵帶憂慮之色地返了回來。他的車夫問他:"你求救而得,應當高興,怎麼還麵帶憂慮之色呢?"臧孫子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所應當憂慮的。可楚王對此卻很高興,便必定是要堅定我們的信心。我們堅決地抵抗而使齊國有所削弱,這是對楚國有好處的。"
臧孫子回國後,齊國連拔了宋的五座城市,而楚國的救軍也沒有來。
南文子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壁一。衛君大悅,君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君曰:"大同交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百、壁一,此小國之禮,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評注:韓、魏不受萬家之邑以驕智伯,此亦壁馬之遺也。智伯以此蠱衛,而還以自蠱,何哉?)
“譯文”
春秋末期,晉國國王智伯想討伐衛國,就給衛國國君送去野馬四百匹、壁一塊。衛國國君十分高興,朝臣們也都向他祝賀,隻有大夫南文子麵現憂色。衛國國君說:"大國與我們交歡,是一件好事,而你卻麵有憂色,這是為什麼呢?"南文子說:"無功而受賞,沒有出力而得到禮遇,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四百匹野馬和一塊壁玉,是小國向大國進獻禮品的規格,而晉國這個大國卻給我們送來這種規格的禮品,大王你要防備他呀!"衛國君就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上的部隊。
以後,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到了衛國邊境,見其已有準備,就返了回去,並說:"衛國一定有賢能的人,他能預先知道我的計謀。"
智過?疵張孟談因朝智伯而出,遇智過轅門之外。智過入見智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孟談於轅門之外,其誌矜,其行高。"智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必不欺也。子勿出於口。"智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複言!"智過曰:"不殺,則遂親之。"智伯門:"來之奈何?"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智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進去不見。張孟談(邊批:正是智過對手。)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智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智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出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擒智伯。智伯身死、國亡、地分,智氏盡滅,唯輔氏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