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蒙古草原蒼狼白鹿的部族(1 / 3)

蒙古高原為亞洲內陸高原。指亞洲東北部高原地區,亦即東亞內陸高原。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脈,北連薩彥嶺、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南抵陰山山脈,麵積約260萬平方公裏,包括蒙古國全部,即外蒙古,俄羅斯南部的圖瓦、布裏亞特與赤塔州,中國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全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地區。大部為古老台地,僅西北部多山地,東南部為廣闊的戈壁,中部和東部為大片丘陵。

內蒙古高原,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幹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魯倫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等。較大湖泊有烏布蘇諾爾湖、庫蘇泊、吉爾吉斯湖、哈臘烏斯湖和哈臘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短暫,降水稀少,以牧業為主。高原地麵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麵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

蒙古一詞出現較晚,蒙古高原是傳統上的北亞遊牧民族地區。大致範圍是陰山以北,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興安嶺以西,蔥嶺以東的廣袤地區。在公元前後,該地區為匈奴汗國。匈奴被西漢擊潰之後,蒙古地區先後為柔然、突厥汗國、繼而回鶻汗國、遼朝。中國宋金後期,蒙古人開始建立政權。初受女真人金朝節製,但隨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後來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爭奪汗位導致帝國分裂,忽必烈統治的範圍,即後來的元朝包括這一地區、現中國領土的大部分以及周邊某些地區。

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大軍20萬從額爾齊斯河出發,發動對中亞細亞的花刺子模等地的征服戰爭。當時花刺子模是新興的伊斯蘭國家,經常騷擾蒙古的東西方商路。1218年在穆罕默德授意下竟發生了屠殺,因此成吉思汗決定發兵征討。此時花刺子模內部矛盾重重,雖有40萬裝備精良的軍隊,但並不能統一調度,結果被蒙古軍各個擊破。穆罕默德逃至一個小島,不久病死,其子劄蘭丁返回京城玉龍傑赤組織抵抗。

1221年蒙古軍花費巨大代價占領該城,而後決開姆河大堤灌城。成吉思汗命哲別、速不台率2萬騎兵繼續追趕花刺子模國殘部,主力入侵外高加索,進攻突厥族波洛伏齊人,1223年5月31日,增援波洛伏齊的俄羅斯聯軍在卡爾卡河畔與蒙古騎兵展開大血戰,蒙古軍獲勝。同年底,蒙古軍撤回蒙古。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貴族繼續推行擴張政策,1235年蒙古庫裏爾台,即蒙古議會,決定再次西征,以基輔羅斯為主要征服目標,1236年拔都率大軍從雅依克河上遊橫渡西征,同年到達伏爾加河中遊,擊敗保加爾人,隨後進入俄羅斯平原,相繼攻陷莫斯科、羅斯托夫、特維爾、弗拉基米爾等城,後來又攻陷並摧毀俄羅斯古都基輔。

1241年春,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博欒台率領進攻波蘭,3月占領克拉克夫,又乘勝侵入西裏西亞,4月在裏格尼茨大敗波蘭、日爾曼和條頓騎士團聯軍。6月入侵捷克在奧勒穆遇到堅強抵抗,被迫回撤到匈牙利與拔都大軍會合。拔都率領的西征主力軍越過喀爾巴阡山進入匈牙利,4月擊敗匈牙利主力攻陷佩斯城,威脅維也納,窮追匈牙利國王直至亞得裏亞海。

1242年2月蒙古大汗窩闊台死訊傳來,拔都班師東歸,以薩賴為首都建立了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

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繼任大汗,1253年派其弟旭列兀進行第三次西征,挺進伊朗,勢如破竹的占領伊朗馬讚德蘭地區,隨即進兵兩河流域,1258年攻占巴格達,殺死哈裏發穆斯塔辛,滅亡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燒殺搶掠達7天,文明古城成為廢墟。同年建立伊爾汗國。

蒙古族是中國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係祖先,是和鮮卑、契丹人屬同一語係的室韋各部落。

隋唐時代,他們分布在契丹之北、韃靼之西、突厥之東,約當今的洮兒河以北,東起嫩江、西至呼倫貝爾的廣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統治,突厥人多稱之為達怛韃靼。

唐貞觀年間,突厥勢衰,室韋人歸附於唐。繼突厥而起的回鶻政權崩潰後,室韋—達怛人大批進入大漠南北。大約在9至11世紀,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韋,從望建河,今天的額爾古納河下遊之東逐漸西遷,到了斡難河,今天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和土剌河,今天的圖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帶,分成尼魯溫蒙古,“出身純潔”的蒙古人和迭兒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兩大支,合稱為合木黑蒙古,全體蒙古人,其中包括許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