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提升心靈的境界(1 / 2)

普通人總是被時間空間所限製,自己心裏永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自在,始終被外在的環境障礙住了,因此達不到“滑和”的境界,也就達不到一個祥和、安適的境界。勉強用佛學的名詞來解釋,達不到身體的自在和心靈的解脫;因此說,不可入於“靈府”。“靈府”在《莊子》這裏才出現,一般人把它解釋作心。不過,是我們心髒的心,而是講心的體,所謂包羅萬象,都是唯心所造,莊子把它稱做靈府。後來道家以及道教,就用了這個名稱,把所謂天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叫做靈府。以後又加上宗教的色彩,道教裏,把靈府描寫成天堂,再有各種各樣的述說。實際上,莊子借孔子口中所講的靈府,就是心靈的意思;所謂“不可入於靈府”,就是不能升華到心靈最高解脫的境界。

我們的心靈已經在欲望的滿足中沉睡的太久太久。建立和諧世界,首先要使我們的心靈與對象世界達到審美的融合。當我們在這一融合中按照美的本質進行創造的時候,我們可能像創世紀裏麵的上帝一樣,創造出一個和諧的世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整天要為生存奔波,要為生存的更好而奔波。

現代人流行速成。方便麵、速成班、一夜成名的“星”處處閃現。

現代人流行講PK,流行講品味,講享受、講自我、講個性,卻很少流行講精神、講奉獻,講境界。

有人以一種充滿貪欲的心態麵對人生,對他們而言,人生就是要占有和享樂,即使活的富足,他也永遠瞪著欲求的眼珠。

有人以淡然麵對世界,潔身自好,不問世事,也在追求著一種境界。可以說,清高是一種境界,淡泊是一種境界,脫俗是一種境界,隨緣也是一種境界,而無私奉獻更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境界是自己對自己升華心靈的一種要求。

著名心理醫生李子勳對北京晚報的記者說:“大多數的情緒困擾和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決的,心理醫生隻是給你一個方向或建議,是否能從困擾中出來全靠當事人自己”。

的確,對當事人而言,真正的心理醫生是你自己,隻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走出心理的陰暗。你的心裏想什麼,如何想,別人是非常無助的,隻能提出建議,還不一定真正適合你,亦或使你更加困頓。其實詩人才堪稱心理大師,而詩對心理才有著最開放的引導意義,而這些引導作用也還是通過你長期的堅持誦讀而發揮出效果的,聰明代替不了功課,明理也替代不了用功,知道自己的心理問題在那裏,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要下大力做心上的功夫,功夫就下在誦讀詩詞上,十遍,百遍,千遍,萬遍的誦讀,功夫下到了,心理自然健康。

生活的簡單,情感的豐富,心理的健康,是詩詞樂活的基本追求,而更高的追求則要升華到養心。都知曉身病與心病相連,但如何“養心”卻沒有可操作的方法和相關的技術,隻知要“想得開,不生氣”,然而事到臨頭,依然做不到。養心若能像養花一樣,能夠被直觀的掌握,人們的健康一定會高出今天的水平。

“養心”其實就是對心靈的升華,“養心”要養什麼“心”?且看下麵這則禪宗故事:

有位虔誠的女施主,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根據佛家經典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女施主非常高興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您這裏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女施主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其實,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生活環境就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惟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女施主聽後,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宇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歌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