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日裏人們全家一齊到附近的河邊、江岸、溪畔或湖泊邊,家家戶戶在樹蔭下搭起帳篷,鋪上墊子,架起鍋灶,建起了一個臨時的“家”。用準備好了的豐盛食品、飲料接待來訪的親朋好友,大家歡聚一堂,愉快地度過沐浴節。沐浴節成了藏族同胞一年一度最徹底的、自發的群眾性衛生活動。雪水為人們祛病除災,帶走了汙垢,又為人們的健康長壽帶來了清潔與溫馨,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
苗族爬山節
每年農曆三月下旬,苗族青年男女都以極其歡快的心情,歡度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爬山節”是苗族青年男女“遊方”,即談情說愛為主要內容的節日。通過爬山活動,達到婚姻自主、取得如意的終身伴侶的目的。這段時間,穿著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滿山遍野,喜氣洋洋,他們在這裏舉行有民族特色的賽馬、鬥雀、拔河和打籃球等活動。同時還舉行盛大的賽歌會,包括飛歌、情歌、酒歌、古歌和敘事歌,這歌聲像一對對輕燕飛向天空;像一股股泉水,流淌到人們心裏,抒發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的向往。
苗族吃新節
苗族的吃新節是苗族的一個重大傳統節日,有祭祀性、生產性和娛樂性內容,是苗族曆史和文化的載體。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境內的所有苗寨都要過吃新節。每年過節時值中稻即將成熟,豐收在望,各家各戶都要從稻田裏拔出三顆孕穗的穀米,洗淨後放在米飯上蒸熟,讓全家品嚐,這叫做吃新。據說吃新節是為了紀念一位一心為民謀福的英雄。每逢過節,苗族人民都穿上節日盛裝,吹蘆笙唱苗歌,並舉行賽馬、鬥雀等活動。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那達慕”一詞是蒙語,意為“娛樂”或“遊藝”,在每年農曆7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
在節日的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美妙多姿的歌舞,有各種展覽,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那達慕大會,是蒙古牧民歡樂的節日。
節日期間,人們從四麵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鬧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壯族歌圩節
壯族歌圩節在農曆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和中秋節舉行。歌圩,在壯語中叫“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明代又有了發展。如今,歌圩盛行於廣西大部分市、縣。
節日期間,男女青年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歌唱問答。內容多為天文、地理、曆史、社會生活、勞動生產和倫理道德等。此外,還有拋接繡球、碰彩蛋等活動。
瑤族達努節
達努節稱祖娘節或瑤年,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當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由於居住地區不同,各地習俗和穀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節日周期,並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區兩、三年過一次,有的地區三、五年過一次,有的地區十二三年才過一次。瑤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節日前,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要打掃衛生,收拾得幹幹淨淨。然後殺豬宰鴨,釀米酒,做糯米粑粑,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節日的廣場上,舉辦各種文體活動,有歌舞、武術、球賽,等等,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瑤族人民的銅鼓舞。
彝族慶年節
每年農曆10月是彝族人民的慶年節。過節時候,一般都要宰牛、羊、豬祭祖。過去在涼山,下屬須向主子送豬頭半邊,以示隸屬。彝族人民在過年過節時飲酒唱歌互相拜年。節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鬆林裏或空場上“跳月”。男子彈大三弦或伴以月琴、笛子,女子對舞。舞蹈動作有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和原地跳轉拍掌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