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急中生智,處理好突發事件(2)(1 / 3)

“走、走,跟我走。”就在她付完裙子和上衣的錢後,走出安檢門準備回家時,被店內一名孫姓銷售人員強行攔住。

覃女士被銷售人員拉到了服裝店的一間辦公室。銷售人員稱,店內一件80元的T恤不見了,懷疑是覃女士隨身帶走,遂要求覃女士將T恤交出來。

覃女士申辯,她沒有偷T恤,可能弄錯了。為了判斷失蹤的T恤是否為覃女士所偷,銷售人員找來了另外兩名銷售人員。一名銷售人員說,她當時看見覃女士正彎著腰,從懷裏拿東西出來,可後來什麼也不知道。而另一名銷售人員則說,她隻看見覃女士在T恤,其他什麼都沒看見。

為進一步證明覃女士有偷T恤的嫌疑,孫姓銷售人員欲調出監控錄像,後因負責監控的工作人員不在,最後銷售人員隻好將覃女士交由辦公室胡經理處理,然後退出辦公室。胡經理對覃女士說:“是你自己拿出來,還是讓我們搜。”覃女士當時就回應對方一句:我不要你搜,我自己可以脫衣服,但是如果沒有搜出任何東西,你們怎麼解決?

覃女士感到特別氣憤。沒有等胡經理來搜,她就在敞開的辦公室內把衣服、褲子連胸罩全脫了。就在這時,店主及時趕到。讓胡經理、孫姓銷售人員當麵給覃女士致歉,並給了覃女士一張500元的購物卡。

銷售人員想正確處理偷竊事件,應遵循這樣幾個法則

1.在認定偷竊之前暗示顧客要進行購買。具體方法是對隱藏商品的顧客說“您要嗎”,“讓我替您包裝”等。若在收銀台時則說“您是否忘了付款”等,再一次提醒顧客“購買”。

2.如果在暗示之後顧客仍沒有購買的意思,則要以平靜的聲音說“對不起,有些事情想請教您,請給我一點時間”,將其帶入辦公室,並作適當的處理。

3.在處理偷竊事件時,不要把顧客當作“竊賊”,講話要冷靜、自然、盡可能把顧客往“弄錯了”上麵引導,既避免尷尬又能保障店鋪不受損失。

298.打鬧的小朋友被啤酒瓶紮破了腳

又到了酷熟的盛夏,飲料和啤酒當仁不讓地再次成為主力商品,百貨店的員工們忙著為飲品區的貨架補貨。一排排貨架被擺得整整齊齊、滿滿當當,過道拐角處的堆頭了堆滿了啤酒和飲料。

這時突然聽到“嘩啦”一聲脆響,人們尋聲望去,隻見一個六、七歲樣子的小男孩號啕大哭起來。旁邊站著一個差不多大的小男孩,用手拽著衣角,表現出一臉茫然做錯事的樣子。

原來,這兩名小男孩的家長在購物,他們就在賣場裏打鬧。而孩子的父母隻顧挑選商品,沒有注意到孩子們跑遠了。後來,兩個孩子跑到啤酒推頭,其中一名男孩不小心碰倒了堆頭角的一瓶啤酒,酒瓶摔下來時正好砸在另外一名男孩的腳上,所以,男孩的腳被碎瓶口割開了一條大口子,血流不止。

孩子的家長看到這一切,一邊心疼孩子,忙著孩子送醫院。另一方麵也怨恨百貨店布局太不安全,銷售人員不太注意,沒有及時提醒孩子和家長。

場景中,導致小顧客受傷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小顧客太淘氣,在擁擠的賣場裏打鬧。而他們的家長又沒有注意這一安全隱患。所以,如此看來,店鋪一點責任沒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一切發生在店裏,店裏的銷售人員就對這件事負有很大的責任。

家長經常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逛街,而家長在購物的時候,經常一心選購商品,不太注意孩子的活動。這個時候,就需要銷售人員格外注意孩子們的安全。除此之外,還要學會與小顧客們和諧相處。有時,小顧客們和家長進店,因為厭倦有時會又哭又鬧,這時,就需要銷售人員去安撫他們。這樣,小顧客們的家長——店鋪的真正顧客就會感覺在這樣的地方購物非常輕鬆。

店鋪的顧客中少不了“小顧客”。雖然“小顧客”實際的購物需求並不多。但他們卻影響到其他顧客的購物環境。當超市中有“小顧客”時,一定要對他們倍加關愛,這樣才會讓孩子的家長放心購物,銷售人員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加強對“小顧客”的照料:

1.當小孩碰到商品和設施時,首先提醒孩子注意.同時讓大人聽到,使用小孩能聽懂的語言。如提醒無效時應提醒大人(注意使用關心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