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國家任務(1 / 2)

辦公樓的大會議室裏,董開山安排好了楊毅之後,就把工坊裏大大小小的管理層全部召集了起來。

大華國門開放,國家高層才知道如今的大華已經遠遠落後於泰西諸國,而且這種落後幾乎涉及到了方方麵麵。

想要出口換彙,居然發現偌大的大華帝國,竟然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

想要追趕,首先得向泰西學習,不論是修真科技,民生,管理,甚至農事都得全方位從外麵引進。

但引進先進科技管理技術,並不是喊兩句口號就行的,你得拿出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才成。

大華國的貨幣人家泰西是不認同的,人家都是直接把大華國的貨幣當原料來看的,盡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把貨幣當成原料來賣也能換到外彙。

可這樣做,對大華的傷害就比較大了。

玄銅也好,紫金也罷,那都是煉器的稀缺資源,大華境內所有不少儲藏,那這些稀缺資源都是有數的戰略資源。

真要那麼幹,其實和賣國也沒多大區別了。

但百廢待興的大華帝國又迫切需要外彙來引進先進修真技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帝國總務院就把‘迫切求彙’的意願形成文字,下發整個帝國,讓數十億帝國子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務院這份兒皇文布告以最快的速度擺到了大華所有官員的案頭,在大華帝國,皇文布告的作用類似於地球上的紅頭文件,每一樣都是影響國家生計的重要國策。

所有接到這個皇文布告的官員都不敢怠慢,就連外麵的普通民眾,也被大華國唯一的萬象頻道,大華帝國新聞萬象台告知。

皇文布告上隻說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所有三級以上的城池,必須按城市等級每年向帝國財政部繳納定額外彙,這是帝國攤派,不容推脫。

盡管布告上一再聲明大家隻管盡力就好,完不成任務也不會有什麼責罰,但沒有哪個官員會傻到對這份兒皇文布告置之不理。

官員想要升職,想獲得更大的權利和資源,政績毫無疑問是要擺在首位的。

而這份皇文布告,顯然就是國家無奈之下送到所有官員案頭的賺取政績的好機會。

隻要能夠繳納大量外彙,就算是想被上麵的人無視都難。

清遠城最近也接到了總務院下發的皇文布告,本就雄心勃勃想要好好經營一下清遠城的新任市長,豈能放過這大好機會?

隻短短幾天,所有隸屬於清遠城的大大小小五十多家國營工坊,全都接到了清遠城工業廳下發的外彙定額任務。

並且,為了讓所有工坊的坊主認真對待這件事,新任市長還把‘外彙定額’和工坊房主的政績,以及福利審批直接掛鉤。

繳納的外彙越多,坊主的政績就越亮眼,工坊福利和款額大小的審批速度就越快。

至於那些搞不到外彙的,盡管新任市長沒有名言威脅,可清遠城所有坊主都知道,那結果絕對不會有多美好。

清遠重工作為清遠城數得著的大工坊,這樣的國家任務就是想漏掉它都難,這份來自帝國總務院的皇文布告一大早就擺在了董開山的辦公桌上。

楊毅來報道的時候,董開山就正為這件事情發愁呢。

清遠城工業廳那邊給清遠重工分的外彙定額很感人,‘一百萬外彙’這個驚人數字被董開山看清楚的時候,他差點兒直接把辦公桌給掀了。

以清遠重工現在的狀況,別說一年一百萬外彙了,就連一百萬銀元(秘銀)都賺不回來!

董開山很想殺到新任市長辦公室裏拍桌子和對方好好講講道理,但他知道不能,因為這不是新任市長的決策,而是來自於帝國總務院的國家任務。

“大家都說說吧,一百萬美刀不是個小數目,整個清遠城一年恐怕都弄不來一百萬美刀,這個事兒咱們是沒法找市長講道理的,因為這是來自帝國總務院的皇文布告。”

董開山是個粗人,盡管他有屬於自己的智慧,可這種涉及到國家層麵的任務,他不覺得憑自己一個人閉門造城就能解決這麼大的問題。

當老大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下麵的人去解決,盡管董開山很想為國家解決這個難題,可這個難題實在太難了,絕不是一兩個人隨便說兩句話就能解決的。

沒法子的情況下,董開山就隻能把手底下的人全部召集了起來,尤其是那兩個副坊主,平日裏整天琢磨著怎麼算計自己,現在也該讓他們把滿肚子的陰謀詭計換個地方用了。

“一百萬美刀?市長這是瘋了吧?就算他剛剛上任沒多久,可清遠重工作為清遠城排名前三的國營工坊,他難道不清楚如今的清遠重工是個什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