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場出來後,三人直奔附近不遠處的古玩市場。此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顧客不算多,因為到了六點就要差不多歇業了,夏天的話則一般延長到7點左右。市場管理處不允許晚上營業,據說是因為以前出過事情,有一位商戶在晚上營業的時候丟過東西,報了案,但是警察沒有找到任何線索,便把市場管理處告上了法庭。所以後來就有了規定,晚上一律不準營業。
古玩市場是打清朝末年就開始發展起來的,後來因為曆史原因,建國後的最初幾十年,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到了改革開放的時候,這個古玩市場又開始慢慢發展了起來。
最初時的古玩市場很小,臨街的店鋪隻有幾十間,隨著人氣的慢慢增長,有些人租不到店麵,就開始在周邊區域擺地攤。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當地政府看見這個古玩市場的紅火之後,便開始有意進行規劃引導,拆除了一部分民居,擴大了市場規模,新增了不少店麵,並且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專職負責對古玩市場的管理運營。
目前古玩市場已經劃分了古玩、玉器、字畫、書籍、郵票和寵物、鳥類、花卉等多個區域,有實力的商家直接掏錢購買店麵,沒有實力的就租,舍不得錢或者確實沒錢的,也會在市場裏麵的過道上擺地攤,隻是擺攤必須在劃定的區域內,並且要按月上交一定數額的管理費給市場管理處。
古玩市場上的藏品種類很多,幾乎你能夠想到的藏品,都能在這裏找到,區別隻是藏品價值的大小、真假不同而已,有的是價值連城的藏品,有的則隻是裝飾品。
市場裏麵的東西真是琳琅滿目,看的令人眼花繚亂。購買古玩,運氣的成分是一部分,但是關鍵是購買者的一雙慧眼。在這個行當經曆了多年的折戟沉沙,自然就能夠練出一雙火眼金睛來。對於古玩收藏來說,陳慶之隻是半勺子水的本事,打算先看看,等下老晏來了之後,再請他幫忙掌眼。
順著稀稀拉拉地人流,三人慢悠悠的在地攤上逛著。為什麼沒有先進商鋪,那是因為地攤上的東西都很直觀,而商鋪裏的東西看著更金貴,萬一不小心磕碰了,說不定就要賠上一個天價呢。
因為這次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來買玉貔貅的,所以三人的目光主要停留在這類物件的上麵。隻是,他們一般是看的多,問的少,仿佛就是純粹來這裏遊玩打發時間的。但即使如此,也很快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尾隨在三人後麵,陳慶之最先發現了異樣,一回頭,那人咧開嘴憨笑道:“幾位老板,小弟沒別的意思,就是看見你們似乎在找什麼好玉吧,我這裏有幾樣好東西,而且都是有些年頭了。我看幾位也是有緣人,所以就想跟你們交個朋友,價錢好商量。”
楊少蘭搖了搖頭,陳慶之心裏有數了,便道:“嗬嗬,謝謝兄弟的好意,我們就是來這裏瞎逛的,如果有需要,到時候我們再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