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進駐紡織廠調研(五)(2 / 2)

而且,如果是山珍海味和名煙名酒擺在桌上的話,他肯定會有沉重的心理負擔,覺得那是在吃工人的肉,喝工人的血,想想都覺得喘不過氣來。

王文山自己也知道,這個廠長不好當,既要維持運轉,又不敢隨便亂花錢,還得盡量別丟了紡織廠這個嵐州曾經大廠的臉麵。在座的三人能夠體諒廠裏的困難,他是有一點感動的,不管對方是出於什麼目的在替他節約,反正能夠給他減輕經濟負擔就是好事情。

原本王文山還想叫幾個年輕漂亮的女工陪吃飯的,但是被王奎安義正辭嚴地給拒絕了。

接下來的幾天,陳慶之等人就是在紡織廠進行專題調研,查閱有關資料台賬,走訪了部分工人,特別是一些有正義感的老工人,從他們的口中得到了不少有價值的消息。

嵐州第一紡織廠目前的債務大概在四百多萬元左右,如果算上拖欠的工人工資、退休金等,至少需要一千二百多萬元才能徹底解決目前的困境。

對於改製問題,紡織廠的工人基本上是分成三派,一派是積極要求改製,並強烈要求由行業內的大公司兼並紡織廠,大家繼續從事這個紡織行業,追尋往日的輝煌;一派是反對改製,但是同意由福安集團收購,至於工人們的出路就是由福安集團進行安置,或者買斷工齡辦理退休,或者給一筆數目可觀的遣散費後自謀出路;還有一派則是無所謂的態度,隻要政府能保證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就行,管他是改製還是不改呢。

其中,有一個老工人提到,廣東的一家紡織廠曾經來過廠裏考察,在經過兩天的周密考察了解後,對於收購紡織廠的興趣很大。

這個老板是嵐州人,隻不過不是漁陽縣人氏,也是廠裏的一位中層幹部跟他是遠房親戚,所以特意邀請過來考察的。

但是到了第三天臨走的時候,廣東客商卻突然說由於資金周轉困難,暫時沒有實力來收購紡織廠。

這個事情透露著蹊蹺,背後肯定有不為人知的原因,隻不過知道的人太少了而已。

老工人隻是無意中聽這位中層幹部提起過這件事情,至於背後的原因他就不清楚了。

陳慶之聯想到王文山這幾天話語中透露的意思,看來他也是屬意這家廣東企業的,隻是限於某種不方便透露的因素,這個收購的事情被夭折了。

陳慶之經過幾天的調研,覺得嵐州紡織廠如果能被一家有實力的紡織類企業收購或者兼並的話,有資金的注入,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再借助對方的營銷渠道,還是有望走出困境煥發新生的。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路子卻行不通呢?估計答案就在這個福安集團身上吧。

在陳慶之的印象中,這個福安集團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企業,以建築及其相關產業為主,據說老板早年是混黑道的,現在轉型成了一名具有人大代表光環的民營企業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