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似乎還不大放心,紛紛又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直到溫正陽再次作出保證後,工人的情緒才得到了平息。
好不容易把上訪的工人都勸走了,溫正陽覺得有點身心疲憊。
稍作休息後,他交待馬永財立即通知相關人員,半小時後在縣政府會議室召開一個調度會,專題研究嵐州一紡改製的問題。
嵐州一紡是一個國營大廠,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當年三線建設的產物之一。原來叫上南第一紡織廠,正廳級的國有大企業,隸屬於省裏管轄,這個名頭是非常嚇人的。建廠初始的時候,有不少來自上海的工人來到了這裏支援,最後基本上都在這裏安家落戶。
經過幾十年的繁衍生息,嵐州一紡的環境是非常好的,綠樹成蔭,很是賞心悅目。並且有不少上海人在這裏工作生活,漸漸地這裏就成了漁陽縣的獨立王國一樣,不僅是上海遷移過來的工人,還是廠裏的本地工人,大家都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就是比漁陽,甚至比嵐州的人高一等,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嵐州一紡最輝煌的那幾年,這種優越感也達到了頂峰。
但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上南第一紡織廠降級為副廳級企業。八十年代末劃到了嵐州市,降格為正處級國企,並且更名嵐州第一紡織廠。更名的時候,也是出了點狀況的,廠裏的工人都不同意更名,覺得一更名的話,似乎就把他們的優越感給更沒了,就好像是狠狠地甩了每個工人一巴掌一樣。但是在政府的強硬下,更名一事最後還是勉強得到了通過。
過了幾年,就降級為副處級國企並且劃轉到了漁陽縣管轄。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時候降為了正科級國企。
每一次企業的隸屬關係發生變化,以及行政級別的降格,都預示著這個企業在走下坡路,隻是紡織廠的工人不敢正麵承認罷了,依然在心裏麵保留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俯視著漁陽縣其他地方的人民群眾。
正是因為嵐州一紡的效益每況日下,對於縣裏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縣裏的決策者們就想早點甩掉這個破包袱。
自從國企改製的大幕拉開後,漁陽縣的大小國企都陸陸續續進入了改製的行列。嵐州一紡作為情況最複雜、工人最多的企業,放到了最後。
應該說,漁陽縣之前搞的國企改製工作做到了平穩有序,沒有出現什麼大的亂子,得到了嵐州市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2000年4月份,漁陽縣政府就在討論嵐州一紡改製的問題。搞了一兩個月都沒有結果,當時正好趕上縣長要辭去職務,所以改製的事情就暫時擱下了。
溫正陽剛上任沒多久就聽說了這個嵐州一紡的事情,當時打算等自己熟悉下情況後,再來嚐試處理。沒想到,沒等到自己主動過問,事情就主動找上門來了。
溫正陽突然想到,這個嵐州一紡的問題突然爆發出來,工人們好像是沒有任何預兆地跑來上訪,難道這背後是有什麼故事嗎?是不是有人在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