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離開雲水鄉(四)(1 / 2)

根據王坤介紹的情況,陳慶之終於搞清楚了自己調走的內幕,也解開了這兩天一直埋藏在心中的疑惑。

向應洋揚言要雲水鄉把陳慶之跟劉文調走,並且還要賠償一筆錢,否則就不配合征地。他這麼做,確實有自己的底氣。

原來,向應洋那個在省科協當副處長的親戚,雖然本人沒什麼實權,但是架不住朋友多,而且有一個在省財政廳的鐵哥們。財政廳可是實權部門,多少人都要求著他辦事,因此,當這個鐵哥們給漁陽縣委書記楊勝東打了一個電話後,縣裏肯定是照辦,畢竟一個小小的副科級和一個計生專幹的調動,根本就不算什麼問題。

至於省財政廳的人會什麼肯給楊勝東打招呼,又是怎樣打的招呼,梅海洋跟王坤都不清楚,隻是知道縣裏很快就抓了落實,陳慶之調至縣檔案局,保留副科級待遇,劉文則去檔案局當一般幹部。

如果陳慶之是保留副科級待遇,自然會影響前程,至少這兩三年,甚至三五年是不大可能在仕途上有進步了。年齡是官員晉升的最大門檻,有時候別說耽誤了三五年,就是耽誤一兩年都是截然不同的命運。一步錯,步步錯。慢一拍,終至慢十拍。

而劉文這樣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如果也進了檔案局,自然這輩子就很難再調出來了,基本上是要在檔案局幹到退休了。即使他是事業編的幹部,不論在哪個單位都很難有提拔的機會,但是檔案局的福利待遇在全縣的所有縣直單位中,都是排倒數的。而茶葉局就不同了,算是實權部門,待遇也不錯。光看去年剛成立的時候,不少新調進茶葉局的都是領導幹部的子女,就知道這個單位肯定好。

有人總結過,到底什麼樣的單位算好單位,你隻要看這個單位的領導近親屬多不多就知道了,領導親屬多的單位,這個單位肯定好,既有實權,待遇也高。

比如早些年還是計劃經濟的時候,供銷社、糧油公司、礦產公司等國有壟斷企業,待遇都是地方上最好的,因而很多領導家屬一頭紮進了裏麵。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計劃經濟的消失和市場經濟的逐漸確立,供銷社等原本的好單位都漸漸日薄西山,對於那些沒有及時調出來的,一個個都走上了下崗再就業或者停薪留職的路子。膽大的就自行創業,有的還真的發了大財,則又不可同日而語了。

言歸正傳。梅海洋原本對兩人發生衝突有些惱火,但是真的要被調離了,又於心不忍地找到了楊勝東,雖然沒敢在縣委書記的辦公室拍桌子,但是據理力爭是少不了的。

在死皮賴臉地纏了一個多小時後,楊勝東才終於鬆了口,給陳慶之安排一個副科級實職,劉文調至茶葉局,算是未來數年漁陽縣最重要的縣直單位之一。

而至於向應洋要的賠償金,梅海洋一分錢都沒給,不過,到底不敢大意,而是采取了曲線救國的辦法,找了一個私企老板捐贈了3000元給他,算是變相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