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蔚瀾的回複是這樣的“你好,我叫葉蔚瀾。昨天才看到你的申請,但是我想不起來你是誰,不過既然你在好友申請裏麵寫了自己的名字——陳慶之,我估計應該是最近認識的人,所以雖然猶豫了一番,但還是通過了你的申請。你說你在工作,是在哪裏工作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陳慶之看到後,心中覺得特別的舒服,仔細地想好了措辭之後,才回複道“我是上南大學1998屆?的畢業生,現在在嵐州市的一個偏遠山區當個不大不小的公務員,混口飯吃。你呢,在哪裏高就?”
又過了一天,才看到葉蔚瀾的回複“那你算是我的師兄吧,我是上南大學法律係的學生,明年即將畢業。當公務員好啊,怎麼聽你說話的口氣,似乎有種懷才不遇的感覺。我打算畢業後去當律師。對了,陳師兄,作為工作了一年多的過來人,能不能給提供一點實用的經驗,介紹給師妹,也讓師妹能少找一點彎路。”
陳慶之覺得兩人這樣子互相留言進行聯係,壞處就是不能及時地進行對話溝通,就好像是寫信一般,但同時好處又是明顯的,最起碼比寫信要快捷的多了,這大概就是互聯網帶來的最大好處。
總的感覺,陳慶之認為這個葉蔚瀾不是那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樣子,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好打交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網絡上的緣故,導致她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容易接觸。陳慶之越想越有這種可能。
有時候,人們會開玩笑的說“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且也給了人們一種掩飾自己的機會,誇張地說,你甚至不知道在網絡另外一端跟你聊天的,到底是人還是一隻狗?”這就是互聯網的神奇之處。
現在,陳慶之切切實實地享受到了這種神奇所帶來的便利,所以,他也發自內心地喜歡上了互聯網,甚至有時候忍不住想高喊“互聯網萬歲”。
此後的一段時間,陳慶之跟葉蔚瀾斷斷續續地進行著聯係。隨著了解的深入,認識的加深,兩人說話也更隨意了,而且有一次剛好兩人都在網絡上,那一次兩人足足聊了兩個多小時,要不是陳慶之剛好有事情,他甚至還想再接著聊。
期間,陳慶之壓抑不住內心的好奇,期待與葉蔚瀾進行視頻對話,但是葉蔚瀾以自己在網吧選的電腦是沒有攝像頭的拒絕了。陳慶之心裏有些失望,但是好在火車上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那個有些孤單無助的身影已經深深地鐫刻在腦海裏,所以即使沒有實現視頻對話的想法,心中失望的情緒勉強也能控製住。
而陳慶之介紹的幾個客商,也都過來了投資辦廠。其中林子榮在工業園圈了塊地,先辦了一個小型木材加工廠,根據他的描繪,後期將會視情況辦一個木雕廠。同時,轉讓馬家灣林場的工作也進行了洽談,原本他是想直接買下來,但是縣林業局那邊沒通過,說市裏邊最近剛下發了通知,不允許對國有林場進行買賣,但是可以承包給企業或者個人進行經營,最長承包期為50年。期間,縣林業局每年至少要深入被承包的國有林場檢查一次,主要是看有沒有造成國有林業資源的損失問題,特別是有沒有出現違法犯罪的情形。就這樣,林子榮把馬家灣林場的經營權給承包過來了。對於他來說,50年的合同期已經夠長了,跟買下來的區別不大,倒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