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那麼,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
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再見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著字,字跡大都磨損,長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有人說這是傳說,也有人說這是真事,有無此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使人悟出平淡對人心所做的淨化。
哲人說:“人的自由並不僅僅是在於做他願意做的事,而在於永遠做他不願做的事。”這句話提醒人們,有了行為的不自由,才能獲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節緣,自甘平淡,保持一種寧靜的超然心境。
僧人問:“狗有沒有佛性呢?”趙州禪師說:“沒有。”僧人立即反駁道:“上至諸佛,下至螻蟻,都有佛性。狗為什麼卻沒有?”禪師說:“因為你有心念在。”
“狗有沒有佛性”是初學禪法的人常常參問的一則公案,意思是“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可像狗這樣的動物有沒有佛性、會不會成佛呢?如果一旦這樣思索參問,實際上,生生世世積澱在人心裏麵的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便使他隻能被束縛在“有與沒有”的框框裏出不來,所以他總是有許多概念,如有我、有物、有一切眾生、有佛,也有佛性,還有許許多多的疑惑、問題。
而覺悟之後,則等於飛到了這一層遮蔽的上麵,超越了是與不是、有與沒有的框架,隻見遼闊的心空一片清淨,無我、無物、無一切眾生,甚而至於無佛、無佛性。那時候,你的心雖然是空落落的,卻會更加圓滿,更加的輕鬆自在,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人生感悟
蓮花雖生於水中,但卻亭亭玉立,不染泥汙;而日月雖升在空中照耀四方,但卻從不停在空中任何一個地方。所以,來去自由,無障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