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柔能製剛,弱能製強”。柔得恰到好處是美德,剛得不當則是禍害。柔弱並不是怯懦不振,而是為了克製剛強,故意示之以柔弱以便最後戰勝對手。世人處世多以“柔”為本,退一步海闊天空,和為貴。柔者易於找到共同受力的構件以協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過柔亦為人所不齒。因為“柔”必然產生變形以適應外力,太柔的結果必然是太大的變形,甚至會導致立足不穩而失去根本。處世極為圓滑者,八麵玲瓏,見風使舵,整日上躥下跳,左右逢源,活得遊刃有餘,這種柔得無形,表麵上著實不容易受到傷害,骨子裏卻難免有“似我非我”的疑問,弄不好會個性喪失、麵目全非,可能還免不了要背上奴顏卑膝的罵名。因此,柔必須以德為本,使用柔勁應當把握分寸,過度柔順,就會事與願違。
剛強過度就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不能一味逞強,不顧客觀情勢,逼人太甚,否則就會失去自己控製的局麵,甚至招致大禍及自身。因此“大柔非柔、至剛非剛”。隻有剛柔相濟,柔有所設,不要設,剛有所施,不妄施;弱有所用,不妄用;用有所加,不妄加。用現代的話來講,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也就是剛柔相濟。
剛是立足之本,但必要的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製變形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才不會失掉本質的東西;柔為護身之法,血肉之軀剛度畢竟有限,要學會以柔克剛,不斷提高消化轉換外力的能力。有時候,犧牲一點變形來抵抗突然到來的摧毀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應以不失去自我為度。
在這個適者生存,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下,知難而進,勇往直前是需要提倡的。但空有傲骨,一味蠻幹往往適得其反。因為盲目進取,得不償失,勢必因進反退。而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剛柔相濟,耐心等待,積蓄力量,以退為進,則是聰明之舉、韜晦之計。
《史記·滑稽列傳》中也有這樣一則以退為進的故事。莊王最鍾愛的一匹馬死了。他就命令全體大臣為死馬致哀,並要用一棺一槨裝殮,按大夫的禮節舉行葬禮。百官認為不妥,紛紛勸阻。莊王大怒。下令誰再勸阻,定判死罪。宮中有個叫優孟的人求見莊王,進宮便嚎啕大哭。莊王詢問為什麼。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最心愛的馬,以楚國之大,什麼東西弄不到!現在卻隻以大夫的葬禮來辦喪事,太輕慢了!我請求用群王的禮儀來埋葬。”楚莊王一聽非常高興,便問:“依你之見,怎麼埋葬呢?”優孟說:“最好以雕琢的白玉作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槨。還要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輕賤人而重馬了。”楚莊王這才如夢初醒,說:“我的錯竟到了這種地步!”
以退為進,由高到低,這既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是生存競爭的一種策略。有時候,不刻意地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執著反而隻能徒增煩惱。以退為進,能屈能伸這種曲線的生存方式有時比直線的方式更有成效。麵對壓力、障礙,後退幾步,再加上衝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最大。
曆史上,有許多以韜晦之計和以退為進的方略蒙騙競爭對手、保存實力的範例。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吳複國,采取的就是這種謀略。韓信容忍胯下之辱,輔助劉邦終成霸業,成為萬世英雄。而項羽英雄氣短,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功敗垂成。“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大謀略家,無故加之而不怒,驟然臨之而不驚,始終胸懷遠大目標並為之奮鬥,才能建樹超群出眾的豐功偉績。
曹魏文帝以後,太尉司馬懿掌握兵權,勢力膨脹。曹氏宗族對司馬懿戒備之心日重,矛盾日益暴露。為了躲避曹氏宗族的鋒芒,司馬懿以守為攻,稱病在家,10年不朝。當曹氏派人去司馬懿家探察病情時,司馬懿裝出一副重病的樣子,打消了曹氏的疑問。不久,司馬懿乘曹爽放棄戒備,外出祭祖的機會,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
民國初年,大將軍蔡鍔曾以聲色之計蒙騙袁世凱,使袁世凱放鬆了對他的防範。過了一段時間,蔡鍔轉道日本,回到雲南組織護國軍,興師反袁,終於迫使袁世凱取消帝製。
老子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義是,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沒誰能爭過他。
傳說江南有一戶富貴人家,人丁興旺。老爺子的妻妾為他生下了一大堆兒子。在他感覺自己年老體衰時,開始尋找自己的接班人。隻歎兒子太多,不知選誰更好。兒子之間勾心鬥角,老爺子擔心他們相互殘害,無奈至極,遲遲無法做出決定。某一天,他發現其中一個兒子很少說話,隻是默默地幫他做事,從不參與兄弟之間的爭鬥。老爺子開始特別關注這個兒子。最終,接班人的擔子交給了這個不善言辭的兒子。
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以退為進。就是用與本意相悖的言行看似倒退,實則伺機而動,以獲取更大進展。以退為進是貌似軟弱退縮,實則積蓄實力,加速進展。以退為進要隨機應變,反應迅速,以便挽回劣勢,反敗為勝。
麵對湍急的逆流,是選擇乘風破浪、與逆流較量到底,還是選擇以退為進、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呢?
乘風破浪以對逆流,勢必險阻繁多、步步艱難,在逆流中苦熬著忍受著痛苦和煎熬。最終,還很可能隻是原地踏步,顯然甚不理智,甚至一不小心可能翻船,弄得舟毀人亡,最終費力事不成,隻能空歎息,豈不是得不償失、不進反退?倒不如收帆停槳,任其隨波逐流、因風搖蕩,哪怕是走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也隻管“閑庭信步”。等逆流變緩、風往前吹,再優雅地揚帆起航,一路順風,直達目的,將那阻人前行的逆流拋諸身後,豈不悠哉、快哉?所以,逆水行舟,不要因“不進則退”而懊惱,“以退為進”才是處世之道。
俗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退為進,能屈能伸常常發生在遭受挫折、困難和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因此,這種方略尤其需要對挫折的承受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絕不能產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棄,而需要耐心等待,克製不良情緒,不露聲色,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積蓄力量,等待反攻。所以,不善於忍耐和隱蔽,就不善於以守為攻,就難以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對。
因此,古來先哲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哲學中往往強調“能屈能伸”的理念。古今中外做出傑出成就或幹出轟轟烈烈事業的人,常常是那些能屈能伸的人。能屈能伸,剛柔兼濟,以退為進從來不失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度和風範。一時的低頭是為了長久的抬頭,正如暫時的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有進有退,能屈能伸,這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必要條件。
5.辦事時切忌鋒芒太露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隻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並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下屬巨子招致殺身之禍。與領導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適時“裝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糾正對方的錯誤。
某某公司裁員的消息一發布,使整個公司陷入惶惶不安之中,有人猜測公司會裁掉雖然和氣但基本功不紮實的李田,有人猜測會裁掉雖然忠於公司但個性太強的趙浩,但最後的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最終被裁掉的是業務能力雖強但不聽從領導要求的老員工孫先生。這樣的結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就是職場規則,當你觸犯了領導的權威時,鋒芒太露時,麵對的就是炒魷魚這種下場。像李田那樣還沒被培養出太大能力的職員,為了自己的生存,他們是不可能會挑戰領導的權威,不會損傷領導的自尊和自戀,而是會成為團隊中不起眼的一分子,雖然不是最有能力但不會構成威脅;像趙浩那樣的人則是現代職場中的幹將,老板開家公司,不就是為了掙錢嗎?個性雖強但沒有私心雜念,雖然總有自己的見解但很忠誠,一般的領導都會包容。惟獨像孫先生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鋒芒太露,總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樣的人,再有能力,領導也隻會把他看作對自己的威脅;再能幹,領導也隻會覺得他傷害了自己的權威,不裁他裁誰呢?
古代賢臣最怕有句俗語“功高震主”,企業也一樣,怎樣既為企業創造財富,又不至於讓領導覺得你有二心、是個威脅,這裏麵有很多智慧。企業的領導一般都有些自戀,也就是控製欲比較強,希望別人聽從自己的判斷,而孫先生恰恰損傷了領導的自戀,不聽從、不配合,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這樣會使領導感到失控,感到“管不了他”,繼而就會產生對他的憤怒,這種憤怒也預示著孫先生快要被開掉了。
《菜根譚》中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化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就是告誡人們,凡事都得有個限度,超過限度事物就會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發展。
李強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報社應聘編輯一職,在向主考官展示自己發表過的作品後,又說自己擅長策劃,有領導才能,是編輯部主任的最佳人選,並將報社目前的辦報方式說得一無是處。但是那位負責招聘的正是編輯部主任,因此第一關就沒有讓李強通過。
誰都希望剛開始的時候就給單位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沒有錯,但要把握適度,做得過火往往得不償失。李強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對於選定的職位,隻表現出自己勝任那一職位的能力即可。不要鋒芒太露,還沒有進入職業就先樹敵,這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
中國有很多古語警告我們為人處世不要太鋒芒畢露,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保護我們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否則,你就會遭遇到危險。
不是有一句話說“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嗎?做事的時候要紮紮實實盡力做好,但也不要搞得沸沸揚揚,惟恐沒有人知道你在做這件事。做人要低調一些,做事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在需要關心的時候關心同事,在工作上該出力的時候全力以赴,才是聰明的表現。而那些見縫插針、一有機會就刻意表現自己的人會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一定得不到大家的喜歡。
有的人做出了點成績,總是在同事麵前談論,甚至還借此來貶低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這種做法是最愚蠢的,你是怎樣的人,你做事怎麼樣,大家心知肚明。即使你思路敏捷,口若懸河,說得再好也不會改變你在同事心中的印象,隻會讓人感到厭惡,他們也不會接受你的任何觀點和建議。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希望從而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這樣做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做事,偶露鋒芒是好事,因為如果你處世總是拖拖遝遝,就得不到別人的欣賞;得不到別人的欣賞也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才智。然亦不宜過於張狂,要盡可能把自己的血氣方剛掩藏起來。以“圓通”兩字去處世,這樣讓人看不見鋒芒,讓對手看不見銳處,讓別人琢磨不透;自己才能永遠處於不敗地位,事業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可否認,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特點,每個人都希望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麵。人類喜歡表現自己就像孔雀喜歡炫耀美麗的羽毛一樣正常。但是前提是,你所表現的是真實的美,就好比孔雀開屏一樣,人們不會說孔雀在炫耀自己,因為那是真正的美,而刻意的自我表現會使熱忱變得虛偽,自然變得做作,最終的效果還不如不表現。因此,人們把那種過於自我表現的人譏諷為“老孔雀”。很多人在跟同事們聊天時,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突顯自己,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因此,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這樣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且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都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或者是功成身退吧!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業已經成了,就隱身後退,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
現實當中,花開了,花結果了,也就退了。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中國初期撕殺功臣之事。
範蠡幫助勾踐取得成功後,就帶著西施,兩個人乘船在太湖裏遊閑生活了。而與他一起的文種卻沒有能領悟這其中的道理,舍不得名和利,還有韓信也是舍不得,最後都沒有好結果,被殺了。
變法成功的商鞅,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卻得罪了王公大臣、地主列強的利益。他功成名就以後,一位精通符讖的知心朋友勸諫他,讓他功成身退,並建議他到巴蜀避禍,這樣也許他的生命可以保全。但商鞅被成功衝昏了頭腦,拒不接受勸告,結果到底應驗了朋友的先見之明。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後,阿鬥繼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麵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尹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還有人們熟知的李斯。他貴為秦相時,“持而盈”、“揣而銳”,但他最後以悲劇告終。在臨刑之時,對其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臨死時的醒悟,渴望重新返璞歸真,過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中外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經也有類似的後悔、懺悔。應該說,“功成身退”表現出一種對於曆史的前瞻性,以及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與預測。曆史上範蠡則是一位功成身退的正麵的典型人物,還有那個張良,他在輔助劉邦成功以後,智慧地功成身退,出走了。
功成身退也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方法,隻有智者可為。人生在世,竭盡所能,報效社會是必要的,但當成功了,危險也就來了;可能在論功的時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驕傲讓人嫉恨,更有功高震主等危險和矛盾潛伏著,要學會化解,更要學會含韜養晦,鋒芒內斂。要時刻記得,每個人都非常渺小,即使是建立了多大的功勞。學會必要的時候,功成身退,養命長存,道德經講得好:“夫為不居,是以不去”。
功高蓋主一直是為人處世的大忌。古人時常提到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因此,凡事要懂得韜光頭養晦,學會適時的裝瘋賣傻,掩飾自己的鋒芒,不要功高蓋主,並且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得以保存自己。
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學問做官時,隻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才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而妄言輕人即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成就大業。
中國古語稱:“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過於完善美好了,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複告誡世人,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
“槍打出頭鳥”成了中國人世俗的一個法則,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出頭鳥”本來是一個推動時代前進的角色,卻可悲地成為了“愛出風頭”的犧牲品的代名詞,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也是一種文化的悲哀。但以“謙”為本,卻是出於對自身修養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鋒芒太露的進一步解釋。
韜光養晦,就是指懂得謙虛、忍讓,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因此,韜光養晦不隻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有了支持和尊重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做事情最後的結局往往以失敗告終,更不用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