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神秘魯商(2 / 2)

“自然可以,小姑娘可是要幫我一起算?”男子看著四兒微笑道。

“你讓她幫你算,包管又對又快!”四兒嘴角一彎指了指我,那得意的樣子像是把我當成了新熟的匏瓜,把自己當成了集市上賣瓜的老頭。

“先生若是不介意,子黯願意代勞。”我頷首道。

“小哥莫非精通演算之術?”男子朗聲一笑,大方地把金算籌和記賬的絹布交到了我手上。

我放下算籌看了一眼絹布上所記錄的數字,心中暗暗吃驚。這人到底是誰?做的竟是這麼大的買賣。從北到南,一擲千金,買入賣出的金額都夠養活一座城池的國民。

“先生這趟是把北地的皮革換成了巴蜀兩國盛產的柘木和犀角,按絹布上寫的數目和買入賣出的價格,共可得金五百鎰八釿二銖(2)。”

“你不用算籌,隻粗粗看一眼便已經算出來了?”商人話音平和,臉上卻存了置疑。

我把絹布和金算籌還給了他,含笑道:“我這粗粗看一眼,便知先生是魯國人,此次是運皮革到巴蜀兩國,製成士兵之甲,賣與攻秦的巴蜀聯軍,再取巴國柘木、犀角製成寶弓賣到北方的燕國。先生,我說的可對?”

男子聽著我的話,眼睛裏時時射出光芒,幾乎在同一時間表達了他的震驚、沉思和欣賞。“沒想到在這秦地的荒郊野地還能遇見像你這樣的少年,難怪夫子言,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先生過譽了。”我頷首自謙,又指了絹布上的一小筆記錄向男子詢問道,“先生在巴蜀之地贖買了六個被賣為奴隸的魯人,我聽聞魯國有法令,凡是在他國贖買為奴的魯人回國,贖買者可以取金於府,可是真的?”

“魯公仁善,確有此法。”

“那加上先生贖買奴隸的錢,得金該是五百鎰十二釿八銖。”

“贖買魯人歸國,原是鄙人道義所在,如何還能去要這四釿六銖。”男子朗聲一笑,對著我語重心長道,“小哥天資聰穎,但對錢財切莫執著,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但要取其道得之,先義而後利,凡事需以義為上。”

“謝先生教誨,子黯竊以為天下間比金錢貴重之物比比皆是,如親友,如良師,若人隻為錢而活那便與山林裏日日逐食的獸類無異。但先生今日舍棄這四釿六銖錢,卻要虧了魯人將來的道義了。”

“小哥此話怎講?”

“先生不在乎這些錢,是因為先生富足,但魯國商人有幾人能似先生這般富足?”

“無人。”

“這便是了。”我笑而不語。眼前之人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且品德修養要遠遠高於尋常商人,一個人如果遇到家貧難濟的匪盜都會贈與錢財,自然會認為贖買淪為奴隸的魯人回國是自己應盡的道義,萬萬沒有去官府要回贖金的道理。但是他卻忘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如果他贖買奴隸之後不取分文是道義,那麼其他人贖買奴隸後去官府領錢的就成了“不道義”。可天下像他這樣有錢的人又有幾個?

換做是普通人,如果在別國拿自己三個月的用錢贖買了一個奴隸,回到魯國後,不去領錢,自己的日子過不下去,去領錢,又怕被人說是不講道義。久而久之,贖買奴隸的人就會越變越少,魯人為了麵子上的道義就會忘掉真正的道義。

男子還沒發話,坐在他身後的另一個人卻忍不住竄了上來,瞪著眼睛衝我大喝了一聲:“小兒莫要胡言亂語!端木先生是這世間最講道義的人,他怎麼會虧了我們魯人的道義!”

端木先生?

我猛地轉頭望向身邊的男子,心中驀地一驚。他是魯人,是商人,善辭令,行仁義,莫非他就是端木賜?魯國孔丘的弟子,那個憑著一張嘴,就能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覇越的國士子貢!

眼前這個頭戴金冠,衣飾浮華的人就是我一直滿心敬仰的子貢?!

----------------------------------------------------------------------------

備注:(1)蹠:音同植。

(2)鎰(音用益)、釿(音用斤)、銖(音同珠),是古代的重量單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