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滿寵整軍(1 / 2)

何後傳旨令張毅收並州之軍,以為討董卓做準備。張毅遵旨,所謂赴幽州討伐鮮卑之事自然無人再提,全力籌備討董之事。

要討伐董卓,關鍵是集合諸侯,諸侯來得越多,討董行動便越正義,諸侯來得越少,討董行動便越孤立。因此,張毅此時得盡最大可能拉攏眾人,便是正在戰爭狀態的袁紹曹操也不例外。事實上,這兩個人卻是比較關鍵,曹操以刺董卓之名而東歸,以討董之名而起兵,實是討董第一人。而袁紹四世三公,朋黨遍天下,如果袁紹不至,很多人自然會有顧忌。

是以,張毅諸人商量該派何人出使二地。閔純道:“曹操雖與明公有怨,目前又與張超合兵,似要進犯陳留。然而曹操又豈不害怕明公從鄴城進兵東郡?是以,曹操雖與張超合兵,然則大軍隻是擺出進攻之意,卻不出兵,其實並未想與明公為敵。之所以擺出攻勢,其實是害怕明公進攻東郡而以攻為守,逼明公與之妥協!太後懿旨一下,曹操自然罷兵,難處不大,是以此地使者人選好找。”

“然而袁紹剛與明公大戰,損失慘重,又與明公爭奪冀州,要和好而共同討董甚難!出使袁紹之人,非勇謀兼備者不可。”

目前這種情況,無論是袁紹與張毅都不想為敵,然而又不得不為敵。張毅生生在袁紹囊中挖掉了魏郡、廣平二郡,甚至冀州治所鄴城都占領了,袁紹豈能幹休?而袁紹占了冀州其他各郡,這塊肥肉張毅也不想讓他輕易吃下,是以二人要和解實在是難。

便算和解,要二人齊心討董卓,也十分困難。曆史上袁紹以袁家庶子的身份、區區渤海太守的職位而為諸侯盟主,可知其威望影響。然而,如果袁紹聽了太後之命,與張毅合兵討董,這諸侯盟主之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如此他豈能甘心相助張毅?

然而,袁紹抗董卓而東歸,打的亦是抗董的旗幟,如今太後在鄴號令討董,他沒有借口不響應。而且,袁紹目前還背著一個反賊的名聲,恐怕他也不希望背上一輩子。是以袁紹有和解的需要。而張毅集合天下諸侯討董,袁紹在諸侯間影響巨大,缺了他也不行。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袁紹與張毅又不得不和解。所謂錯綜複雜,便是如此。

張毅點頭道:“袁紹雖為私利蒙蔽,竊據冀州而抗逆太後。然而,當此國家大難之時,須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如袁紹肯悔過而為國盡力,亦是好事,隻是不知何人可去袁紹處宣旨。”

甄隱悠然道:“下官舉薦一人,必可令袁紹悔過而聽命!”

張毅正缺人才,急問道:“是何人,未顯公請講!”

甄隱捋須道:“此人為清河人,姓崔名琰,字季珪。此人年輕時好武,又師從鄭玄,實為文武全才!”

崔琰在曆史上有忠直之名,後被曹操冤死。不過,崔琰這種演義裏的邊角人物,張毅便是將演義看上十遍,也不會對他留下印象。甄隱前幾日舉薦出任郎官之人,便有他一個,此人長相英俊不凡,是以張毅對他有點印象。

既是甄隱舉薦,張毅便召來稍稍談論,見他舉止得體,有節有度,倒十分有名士像。張毅於是命他持太後懿旨前往信都宣旨。臨去,崔琰問可答應袁紹什麼條件,張毅想了想道:“如果袁紹出兵討董,可赦免其罪,並命他為冀州牧!”崔琰點頭,率衛士上馬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