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茶與文人的生活(1 / 3)

飲茶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是在唐以前。唐、宋及其以後,藝術的品茶,成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些人為茶的改良和提高,茶的普及和推廣,為改粗放飲茶而為藝術的品茶,作出了很大貢獻,陸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陸羽一生坎坷但又富於傳奇色彩。他一來到人間,就被父母遺棄於竟陵(今湖北鍾祥縣)城下的河邊,而被一位叫智積大師的和尚收養,教以識字,也為寺中做養牛、打柴的雜役。稍稍長大,仍然無名無姓,隻好求助於《易》卦,卜筮的卦辭是:“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正好和他的出身合拍,於是,他就以陸為姓,以羽為名,以鴻漸為字了。後來,他不堪其苦,逃離佛寺,做過優伶,當過伶師,“作詼諧數千言”。史書記載他貌醜陋而性聰穎,“學贍辭逸,詼諧縱辯”,“聰俊多能”。與生俱來的不幸給他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使他常常“獨行野中,誦詩擊木,徘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所結交多名人,如顏真卿、張誌和之屬。一生遊蹤不定,“於江湖稱竟陵子,於南越稱桑苧翁”。他逃離最初托身的佛寺以後,並沒有忘記收養、撫育並給他以啟蒙教育的恩師,唐代李肇《國史補》記載,“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做詩寄情”,詩為:“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榮華富貴都不是自己所縈心的,隻有西江之水,能朝夕流向竟陵城下,陪伴師父,這才是自己所歆羨的。

他一生遊曆天下,遍嚐各地所產的茶,遍嚐各地所出的水,著《茶經》三卷,“分其源,製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皮日休《茶中十詠序》)。常常親身攀葛附藤,深入產地,采茶製茶,以改良茶葉,推廣茶藝。皇甫曾有《送陸鴻漸山人采茶》詩:

千峰待逋客,春茗複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磬聲。

皇甫冉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詩:

采茶非采綠,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

都反映了他深山采茶的情景。他的生年已不可考,李肇說他故於貞元末,也就是公元八7四年左右。後人紀念他,奉他為茶神,並畫像、塑像以肖其形。李肇《國史補》卷下記載,當時江南郡有一個管物資供應的官員,“以幹事自任”,就是很能幹,會辦事,也很自信。一次,新來了一位刺史,他請這位長官視察他主管的各個庫房存放物資的情況,“刺史乃往,初見一室,署雲‘酒庫’,諸醖畢熟,其外畫一神,刺史問:‘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餘也。’又一室,署雲‘茶庫’,諸茗畢具,複有一神,問曰:‘何?’曰:‘陸鴻漸也。’刺史益善之。又一室雲‘菹庫’,諸菹畢備,亦有一神,問曰:‘何?’吏曰:‘蔡伯喈’,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這位庫官把陸羽奉為茶神,以鎮茶庫;把夏代的杜康奉為酒神,以鎮酒庫;蔡伯喈即蔡邕,是東漢末的大文學家,菹是菜製品,大概這位能幹之吏取蔡伯喈之蔡和菜字諧音,所以奉為菹庫之神,不倫不類,惹得刺史大笑,說:“不必置此!”李肇《國史補》還記載,陸羽“有文學,多意思”,即有文采,好深思,“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當時,“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而一般茶商多買而奉若神明。趙璘的《因話錄》也記載,“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為其像”而奉養之,認為“可宜茶足利”,保佑發財。宋代也還是如此。歐陽修的《集古錄跋尾》卷九,錄有《陸文學傳》一塊石刻文字,碑文刻的是陸羽的自敘,旁邊有李陽為陸羽所畫的像和像讚,還有劉冥鴻的後敘。這塊碑是唐懿宗鹹通十五年(874)所立,宋時在複州,即今天的湖北沔陽縣,現在已經佚失了。歐陽修在跋文中記述了這塊石刻文字,並說:“至今俚俗賣茶肆中常置一偶人於灶側,雲此號陸鴻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