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林還和把人體皮下的動靜脈血管和身體各個內髒器管聯係起來,所謂“相表裏”,得不同的病,就在“相表裏”的血管上開口子放血,例如放右臂靜脈的血治療肝病,放左臂靜脈的血治療脾髒的病。
不過,葉晨對這放血治療,並不是很熟悉,也沒有給人治療過。
現在也就是聽到孟老先生起,葉晨一時之間想起而已。
另外,蒙醫其他幾種特殊醫術,包括拔罐穿刺法。
此法是拔罐與放血結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進行拔罐,取罐後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針或皮膚針淺刺幾下,再行拔罐,吸出惡血與黃水,而達到改善氣血運行,治療疾病的目的。
按照孟老先生的法,本法多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沒有毛發和骨骼凹凸的部位進行。其特點是見效快,療程短,簡便易行,病人無痛苦,沒有危險性。
至於蒙醫的灸療術,灸療術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一種療法。灸療術分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
這一點上,和中醫還是非常將近的。
另外剩下,一種蒙醫特色裏麵,最特色的一種醫術,酸馬奶療法。
酸馬奶療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種傳統的飲食療法。具有強身、治療各種疾病的功效,尤其對傷後休克、胸悶、心前區疼痛療效顯著。
據研究,酸馬奶中有多種有益於身體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特別是維生素含量較大,還有氨基酸、乳酸、酶、礦物質以及芳香性物質和微量元素。
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以奶食、肉食為主,在飲食方法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000多年前匈奴人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奶食豐富”,他們將奶酪製成酸奶,製成奶酪。
蒙古奶食中酸馬奶是最高級的飲料。《漢書》裏所的“湩酪”包括酸馬奶。後來的《蒙古秘史》等文獻,對擠馬奶、攪馬奶、“飲額酥克”都有詳細記載。宋代著名旅行家徐霆的《黑韃事略》雲:“他們的飲料種類有馬奶、牛奶、羊奶……他們軍用糧食有羊肉、馬*”。
隨著釀製酸馬奶技術的提高,釀酒也在很早就開始了。
《禮樂記》雲:“大臣用馬奶釀酒”。注釋裏又寫道:“做馬奶酒,一攪就香,愈攪愈甜,超過一萬次攪動,香氣四噴,味美無比,這叫陳釀”。
蒙古人會釀製酒,對蒙古中華醫藥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尤其是發明了用馬奶釀酒這項技術,發展為蒙醫藥中獨具特色的酸馬奶療法。
1世紀前,蒙古人受傷流血,以至於休克時,便飲酸馬奶急救。例如有一次混戰中,成吉思汗頸部被傷,在受傷失血的緊要關頭,者勒蔑不顧生命危險,衝破敵陣找酸馬奶,可見當時對失血過多的人采用酸馬奶搶救。
最後就是蒙醫正骨術,先前,其實葉晨和孟老先生已經過了。
蒙醫正骨術是曆代正骨醫學家們所積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各類骨折與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等一係列病症的療法。
蒙醫正骨術分整複固定、按摩、藥浴治療、護理和功能鍛煉等6個步驟進行,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
不過,中醫的正骨術,怕是就不是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