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想法不錯,不過能不能實施。。。真的很難說啊。在南口戰役時,湯恩伯當時有六七萬部隊,在有崇山峻嶺作為輔助的情況下他堅守了半個月後撤出戰鬥。誌成認為這次我們需要調集多少人?又能守多長時間呢?”
“我們先對敵人運用兵力作一番推測。在淞滬會戰和南京戰役時,華中方麵損失並不小。前麵提到過他們現在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調集大軍發動的這次徐州之戰。日軍其實不可能再像淞滬會戰那樣‘大手大腳’的不顧士兵死活,而隻要勝利了。他們這次進攻鄭州能承受的損失絕不會超過兩個師團。否則他們將由於兵力不足的原因不得不推遲到明年才會向武漢發動攻勢。不知道委員長是否同意我的推斷。”
“兩個師團。。。倒也差不多。不過你怎麼有把握能讓日軍損失超過兩個師團。如果按照以往的經驗,想要達成這樣的效果我們就要付出三倍的代價。”
“委員長,南口戰役我們占了地利,而現在我們又何嚐不是呢?我剛才跟你說過,有了黃河這個威脅在,他們不敢一次投入兩個師團以上的兵力進行大規模的作戰。雖然我們裝備、訓練等一些方麵趕不上日軍,但是我們卻可以隨時增援部隊,無限延長陣地戰。日軍不是炮兵多麼?那麼我們就把幾個師、幾個軍的炮兵都支援上去,反正通過鐵路運輸,想要撤退的話也非常方便。我們以前兵力損失慘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兵力太過集中,敵人炮彈落下來,我們的士兵還沒見到敵人就大多被炸死、炸傷了。而且由於炮彈爆炸的震懾作用,一些士氣不高、軍心不穩的官兵嚇都嚇死了。因此戰壕前麵布置少量士兵,等敵人炮兵攻擊完後,我們再從後麵通過戰壕通道衝到最前線,跟日軍作戰。”(抗美援朝時,上甘嶺戰役我誌願軍就是使用這種添油戰術,擊敗敵軍無數次進攻,敵軍對我陣地狂轟濫炸時,其實每個陣地隻有一個連。)
“好!這個方法不錯。以前我們的‘添油戰術’是一個一個師的衝上去,這自然打不過裝備精良的日軍。但是如果我們再縮小單位。用一個連。。。不,一個連不夠用,用兩個連在最前線,其他部隊在後麵待命,等日軍炮擊一停止。也不用前麵部隊通知,直接就要他們衝上去。對了,你認為我們需要多少部隊能完成這樣的任務。”蔣介石順著趙誌成的思路,加上淞滬會戰那種幾十萬部隊陣地戰總結出來的經驗加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蔣介石在趙誌成解說下,來到牆上巨大的軍事地圖前。他一邊看著地圖,一邊琢磨著趙誌成的話。
“我建議在開封、陳留、杞縣三地沿河設立陣地,各配有兩個師,另再準備兩個師作預備隊,隨時支援前線部隊。阻止日軍繼續西進。如果日軍想要繞過此處,由於當地河流的限製,他們勢必就會把側身露給此處我軍,我們在許昌、周口都有徐州方麵撤下來的部隊駐紮。這就相當於日軍鑽進了我們的三麵包圍圈,因此他們決不敢如此行事。如果他們還要繼續向南繞路。。。他們就會離鄭州越來越遠。保護鄭州的目的不就達到了麼?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日軍不敢調集兩個師團以上的兵力進攻河南的前提下作出的。但如果他們進攻的兵力超過了兩個師團。。。那。。。那。。。就隻有真的炸堤了。”趙誌成最後歎著氣說道。
“日軍想要攻占武漢,自然希望從多方麵包圍和進攻。如果不占領鄭州,日軍對武漢北麵的進攻會受到很大牽製。”需要八個師,十萬人啊。。。。。。誌成,我需要再仔細考慮一下。最晚。。。明天上午,我會作出最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