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3 / 3)

參透之後的不二之選

參透之後,人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悲觀主義的,什麼都不做,壓縮需求,壓抑欲望;另一種是樂觀主義的,追求快樂,滿足需求,宣泄欲望。所謂參透是指認識到人生之無意義(空無)。生命偶然,短促,僅僅是一個生物體的三萬多日而已,在浩瀚宇宙中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隻是存在一段時間,隨即化為宇宙塵埃。參透這一點之後,人該如何自處,如何麵對自己脆弱的生命?悲觀主義的處置是這樣的:既然生命無意義,完全可以除了非做不可的事情,什麼都不做。出家就是一個典型的選擇,出家人每天誦經如儀,木魚聲聲,所謂經與木魚的單調聲音並無二致,因為很多人對於經書中的梵文隻知其音,不明其意,那誦經與橐橐的木魚聲又有何區別?選擇出家實際上就是選擇此生不做任何事情。對於人的一些基本需求,如食欲性欲,也被壓縮至最低程度,不吃葷,不飲酒,隻吃能維持生存的簡單素食;不戀愛,不性交,隻過清靜的獨身生活。肉身所有的欲望和需求都被壓縮到無以複加的程度,從節製欲望的努力直到欲望全無的境界,一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最終模糊了生與死的界線。樂觀主義的處置辦法則是在生命中追求快樂的最大化和痛苦的最小化。無論有什麼肉體和精神的需求,都盡力使其得到滿足;無論有什麼肉體和精神的欲望,都盡力使其得到宣泄,而不是壓縮和壓抑。所以,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縱欲,放縱自己所有的欲望得到盡情的宣泄和滿足。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個人快樂的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是參透之後的不二之選,人如果不用有生之年追求快樂,那麼他應當追求什麼呢?追求什麼能夠使人在離世之時不至後悔呢?人在享受之外,當然可以追求服務和奉獻,但是這些服務和奉獻應當也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才好,即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謂“合理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之所以被認定為合理,是因為它以利他為一己的快樂,而並不以為苦。總之,在參透之後,我選擇樂觀主義,好好享用自己短暫而寶貴的人生。

遠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話可以有具體抽象兩個理解。具體層麵說的是,人辦事要有計劃,否則會陷入麻煩;抽象層麵說的是,人如果能夠多想想遠大的事,就可以擺脫近小的憂煩。在具體層麵,小到度假計劃,大到人生規劃,都應盡量望遠,而不是僅看眼前。如果沒有妥當的長遠安排,往往會把生活搞得一團糟,捉襟見肘,狼狽不堪。凡是舒適、快樂和成功的人生,一定源於精心的策劃,準備,實施,如果沒頭蒼蠅一樣,沒有長遠打算、長遠規劃,必定亂七八糟,平庸瑣碎。在抽象層麵,在無數煩惱和憂慮之中,隻要想想時間和空間,把切近的焦慮轉移到對宇宙和存在的觀照,就可以得到解脫。事業失敗,想想宇宙,就覺得壓力減輕了;感情糾結,想想時間,也可以將情緒由暗轉明;心情抑鬱,想想存在,可以變得平靜甚至快樂。總之,要盡量把自己的心放大,從拳頭那麼大變成籃球那麼大;要盡量把自己的眼光放遠,從鼠目寸光變成“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要盡量把自己的靈魂滌清,從瑣碎渾濁變成清醒清澈。隻有這樣,才能從汙濁中自拔,有一個平靜而快樂的人生。

超然物外

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需要兩個前提:一個是沒有重大社會危機,比如戰爭、革命;另一個是具有滿足生存必需的條件,比如基本溫飽的環境。在發生了重大社會危機的時代,人無法超然物外,正如抗戰時期的一句流行語:偌大的華北容不下一張書桌。熱血青年除了奔赴抗日前線,別無選擇。在法國戰敗投降的日子,有良心的人也不得不參加地下抵抗運動,就連薩特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超然物外。在生存的必需品尚未滿足的情況下,人也無法超然物外。比如遇到大饑荒,人不得不為存活奮鬥。即使到達了溫飽線,人還要有一個大致體麵的物質生活水準,如果需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憂煩,那也仍舊無法超然物外。

在社會生活基本正常的時代(趕上這種時代的人真是幸運兒),就可以采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了。別人的生存鬥爭可以不是我的鬥爭,社會上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和爭論,也可以不是我的鬥爭。隻要自己的生存和利益沒有受到損害,就可以采取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姿態。福柯講過,所有的作用力都會遇到反作用力,但是反觀此言,如果沒有受到作用力,也就不必發起反製。那麼,一些抽象的東西要不要去爭取呢,比如說民主和自由?要不要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呢?我的想法是,隻有感覺到具體的壓迫,才去反抗,抽象的就不必。例如,自己的言論被禁了,這時就批判對言論的鉗製,可是不必去參加目標寬泛的民主運動,因為不同社會中的政治機製有曆史的積澱傳承,有利有弊,比如集權的不自由是弊,有效率是利;民主的自由是利,無效率是弊,二者並非黑白分明,對錯並非不言自明。即使是絕對正確的原則,也有引入一個具體環境而變成錯誤的,比如在非洲國家引入民主製,導致的是部族仇殺。綜上所述,在沒有發生重大社會危機的情況下,在生存必需可以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在沒有受到具體壓迫的情況下,人可以選擇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

氣定神閑

世事紛亂,無論你主張什麼,總有跟你的主張對立的主張。比如你主張縮小貧富差距,他主張保護私人投資的積極性;你主張多點社會主義成分以救濟窮人,他主張多點資本主義成分以發展經濟。世上的人群結為不同的利益群體,你向東他向西,你打狗,他罵雞。最終,社會的走向是平行四邊形原理,是各種傾向、各種走向、各種主張、各種利益的合力。看清了這一點,不想在自己的領域之外置喙,唯願過鬧中取靜氣定神閑的生活。結果還是回到生活的采蜜哲學,隻采擷環境中的一點點精華,其他的隨他去。這精華包括生存必需品、人際關係和精神產品。在自己的生存必需品中,對他人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例如,如果你血糖高,糖分高的美食就不適合你;如果你血壓高,鹹度高的食品就不適合你;如果你血脂高,油水大的食品再味美也不適合你。在維持生存的需求中,隻能擷取那最適合你的一點東西而已。在人際關係當中,隻選擇最傑出的、最有趣、最喜歡的人結交,放棄與其他人的關係,這是保持心情愉悅的不二之選。跟優秀的人交往是受益的,跟有趣的人交往是歡快的,跟喜歡的人交往是愉悅的。其他類型的人際交往不過是打擾而已。在精神生活領域,世界上人們製造出那麼多的垃圾,在書籍、影視、音樂和美術作品中,真正能夠給人美感享受的並不多見。所以,隻選擇最美的享用,這才對得起自己的生命。願意秉持著采蜜原則,在短暫的人生中,過氣定神閑的生活。

獨處

人要想做成一點事,必須獨處,我指的當然僅僅是讀書和寫作。有些事業是與人打交道的,不在此列。獨處時才有時間和精力放在所做之事上麵。隻要是有第二個人,人總是需要花費一部分生命在對方身上,更不必說有一群人。與他人在一起,你總不好神遊天外或者呆若木雞,即使是待在一起再舒服再自然的人,也難免分心。獨處時才能在精神上完全不受打擾。與人際關係中的具體的物質接觸相比,抽象的精神的打擾也會令人分心。物質的關係是吃喝拉撒,精神的關係是悲歡離合。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難免黏稠,難免濃烈,常常會帶來精神的困擾。獨處時才能回到存在的本真狀態。人無論有多麼和諧舒服的人際關係,多麼熱烈持久的愛情友情,其生存的本真狀態仍舊是獨自一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個人一旦形成,必定是要獨自麵對自身的存在,獨自麵對周邊的世界,最終獨自麵對死亡和逝去的。就像再親密的人也不能對你的牙痛感同身受一樣,別人不能與你一起經曆生和死,所以獨自一人麵對生存和死去才是唯一可能的,如果你不是這樣的,那麼很可能你根本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很多人的確是這樣懵懵懂懂地生活,懵懵懂懂地死去,從來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存在。我永遠對獨處的生活方式心向往之,而且也是在最大的程度上為自己創造獨處的機會的,以期獲得較高的生存質量,有更多的機會意識到自身的存在。

提升生活質量的不二法門

在一生中,我大多數時間處於緊張狀態。這緊張是雙重的,一重是在物質上,一重是在精神上。物質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從小被訓練得不舍得浪費時間,整個一生的時間在心中都是以小時計的,如果還不是以分鍾計的話。因此我的做事效率是高的。一次,有位國外教授來交流,看到我的著作名單,幾乎可以達到一兩年就有一部,他把花白的頭搖得撥浪鼓一樣,用不可思議的口吻說:這怎麼可能呢?他哪裏知道,如果一個人從小被訓練得像一架機器那樣工作,就完全有可能了。精神上,我也常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尤其在與人的關係中。沒有精神交往的人不計,凡是有精神交往的關係,都是高密度的,極其激烈,極其黏稠的。我會在心中與之對話,會關注他們的一切,會反複考量自己與他們的關係,從來不會無動於衷,輕鬆相處。這種緊張狀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使得人的工作效率高,使生命變得濃烈、精彩;另一方麵,它也使得人活得比較累,不輕鬆,有時甚至會不快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即使我想使自己輕鬆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是我想,快樂是一定需要的。緊張是出活兒的,輕鬆是舒適的,二者有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意思。因此,在緊張的生活和緊張的心情狀態中,一定要時時審視,自己是否是快樂的,如果是快樂的,那麼就是值得的;如果是痛苦的,那就不值得了。要想活得緊張而快樂,唯有擯棄所有不喜歡的人和事,隻結交喜歡的人,隻做喜歡的事,這是提升生活質量的不二法門。

單純的關係

人要想活得快樂,一個必要條件是把自己所有的人際關係打造成單純的關係,不要陷入複雜的關係。單純的關係無非是親人、愛人和友人,親情、愛情與友情,人們赤誠相見,用不著化妝,用不著戴麵具,所以輕鬆,所以快樂。複雜的關係是摻雜了利益因素的關係,無論是牽涉到權、錢還是名,隻要有這些因素摻進來,關係就不再單純,不再美好,不再輕鬆,不再快樂。複雜的關係是並非發自內心的關係,並不是出於自然而然的吸引,而是心存芥蒂,或者有些勉強,有些不情不願。棄之可惜,食之無味。複雜的關係是需要應酬的關係,是需要經營的關係。記得看福柯傳記,其中提到他的朋友有時去看他,兩個人幾乎什麼都不說,隻是在一個房間默默相對,各做各的事,就很舒服,很愜意。這才是單純的令人愉悅的關係。唯願自己此生隻有單純的關係,沒有複雜的關係。外麵的世界熱鬧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嚶嚶嗡嗡,惶惶然不可終日。我卻一人凝神靜思,對外麵的擾攘充耳不聞。有時,在海邊散步,遇到一群人在熱烈地說著什麼,話音敲擊我的耳膜,就像鳥的呢喃,就像海濤拍岸,沒有一字一句對我來說有意義。從宏觀角度看,他們對於我來說並不存在;我對於他們來說,也不存在。蓋因我們雖然相遇,但是靈魂並未有交集。人在世間,靈魂有交集的人不過十數人而已,有的人僅限於親人,有的人加上戀人,還有人加上友人,僅此而已,豈有他哉。

躲避喧鬧

喧鬧有兩種,一種是物質的,一種是精神的。物質的是耳中聽到的各種噪音,高音喇叭聲、鞭炮聲、汽車行駛聲,這些聲音是外界的喧鬧;精神的是瀏覽網頁,看到各類新聞、看自己博客的反應,這些是內心的喧鬧。人要想過寧靜而富於原創力的生活,就要盡量躲避這些喧鬧,盡量把它對內心的幹擾降到最低。當人在閱讀和寫作的時候,最怕外界的噪音。叔本華曾經因為噪音與鄰人發生衝突,幾乎惹上了官司。這種需求對於從事一般行業的人來說往往沒有,所以人們大多對此渾然不覺。我的住所旁有一個小超市,經常用高音喇叭放送歌曲,每當在院裏散步時可以聽到,心中暗暗慶幸,我住的那棟樓離它有段距離,恰恰可以躲避這噪音。因為小區是一個舊村改造項目,村民搬去了旁邊為他們建的幾棟樓房,但是農村的高音喇叭文化還在,常常會放送歌曲和廣播通知,尤其到節假日舉辦活動,更是不管不顧,鑼鼓喧天。隻能懷著僥幸心理,挑不鬧的時候讀書寫作。幸虧每天廣播頻率不太高,否則真是痛苦難當。除了來自外部的物質噪音,還有源於內心的精神噪音。最典型的就是上網瀏覽,盡管對於各種奇聞軼事和打架鬥毆的事情,我從來不看,但是有時會看看對我文字的反應,一看之下,內心就大受幹擾。因為人們的觀點從來不一致,這個說,你寫得真是太好了,我愛你,我喜歡你;那個說,你寫得真是太糟了,我恨你,我討厭你。前者讓我增加自信,沾沾自喜;後者又讓我自暴自棄,萬念俱灰。最後,隻好盡量不去看,結果我博客的評論欄總是很快從幾百增加到幾千,現在早都過了萬,就因為我總是不去看。為了保持內心的寧靜,為了能夠讀書寫作,我決心盡我所能躲避物質和精神的噪音,為自己營造一個比較安靜的小環境,使我的心能夠像山間的鷹隼,自由而寧靜地翱翔。

獨處與交流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生活從《陳情表》的年代就令人覺得很慘,而我在有獨處的機會時,感覺卻很舒服,主要是感覺到精神上的自由可以是無邊無際的。人生有太多時間無緣獨處。隻要不是出家人,人的生活隻能陷在兩個圈子中,一個是家庭圈子,一個是工作圈子,沒有什麼獨處的機會。像梭羅那樣的生活,隻能源於刻意之選:專門抽出一段時間(他用了兩年零兩個月),專門找到一個地方(他在幾個備選地點中選了瓦爾登湖),擺脫眾生俗事,在樹林中冥思寫作,自耕自食。而進入現代之後,這種生活方式簡直匪夷所思。海德格爾和赫拉巴爾都有自己森林中或高山上的小木屋,他們在那裏冥思寫作,但是已經談不上自耕自食了。人在身體上孤獨並不可怕,靈魂上的孤獨才可怕。我指的是靈魂不與任何一個具體的靈魂交流。即使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獨處時,也還是有幾個朋友的。人在物質生活中獨處,不但安靜,無世事幹擾,擺脫所有的瑣事,獲得寧靜的心情,而且可以是高產出的,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和寫作。但是如果人的靈魂上完全獨處,感覺會比較冷硬,而有人交流時,才有溫軟的感覺。所以,靈魂之友還是不可或缺的。概言之,人的最佳生活狀態是物質上的獨處和精神上的交流,這種交流當然不僅是和具體的人,還包括所有那些已逝的美好靈魂,就像尼采有一次提到的那樣:“他不需要同伴,有時他與人們在一起,隻是為了隨後更好地欣賞他的孤獨;作為一種補償和代替,他可以生活在死去的人中間,甚至生活在死去的朋友--即曾經存在過的最好的人中間。”然而,僅與已逝的靈魂交流還是不夠的,因為你從他們那裏得不到對你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的即興反應。

看與不看

世間有萬千種事物,有的美,有的醜,有的高尚,有的低俗。人活著,完全可以選擇性地觀看,不看所有醜陋的猥瑣的,隻看美好的高尚的。所以我從來不看電視上關於家長裏短的節目,不看犯罪的節目,不看七大姑八大姨的節目。這樣做,受益的是自己的心情。讓自己的眼中全是美好,於是心情也會變得美好恬靜起來;讓自己的眼中滿是醜陋,心情也會被搞壞。這樣有選擇地觀看,會不會比較自私?總記得格瓦拉的話:我就是不能在人類的苦難麵前轉過身去(不看)。格瓦拉是有救世情結的英雄人物,他不會躲在自己安靜潔淨的角落看別人受苦受難,所有的世人在他麵前都顯得自私,猥瑣,不夠高尚。但是,多數人畢竟不是英雄,隻是常人,隻能過自己偏安一隅的生活,不可能去玻利維亞叢林打遊擊。再說,對於受苦受難的人群來說,究竟是格瓦拉對他們幫助更大還是比爾蓋茨對他們幫助更大,這是一個問題。我願意躲在一個安靜的角落,靜靜地觀看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避開醜陋和粗俗。我願自己觀景,讀書,觀影,閱世,隻讓世間的美好入自己的眼,對所有的醜惡閉目塞聽。非美勿視,非美勿聽,非美勿言,非美勿動,讓自己的生命被美好的事物充滿。

無欲無求優哉遊哉

人真正到達無欲無求的境界,才到達了人生的最佳狀態。錢可掙可不掙,名可出可不出,書可寫可不寫,人可交可不交,全都不糾結,不動心。有些人對於金錢陷入癡迷狀態,明明已經夠用了,還要拚命去掙錢。對這樣的人,我無法理解。掙錢成了目的,而不再是手段。錢隻能是手段,是享受生活的一個手段,享受生活才是目的。如果把享受生活真正當成了目的,錢的多少就會比較貼近必需,而不會是葛朗台式的金錢拜物教徒的做法。有些人一心想出名,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助於出名的機會,孜孜以求,斤斤計較,最極端者,立誓即使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結果壞事做絕,變成一個上了史書的壞人。對這樣的人,我也無法理解。青史留名又怎樣,不留名又怎樣?你是誰還是誰,不會比你的實際所是之人更好或更壞。有些人一心要出書。我的舅舅文革剛結束時曾經寫過一本戰爭小說,當時市麵上根本沒有小說看,所以賣了幾十萬冊,他因此入了作協。可是他根本沒有寫作才能,所以後來又寫了本不入流的小說,但根本沒有出版機會。為了出這本書,他煩死了所有的親友和出版商,花掉了一生的積蓄,印了幾百本,幾乎一本沒賣出去,堆在家裏徒然占地兒。這難道不是一個淒慘的悲劇,同時又是一個徹底無厘頭的喜劇嗎?有些人總想與非我族類的人交往,結果隻是徒增煩惱而已。他忘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古訓,結果不但不能為自己帶來快樂,反而使自己陷入糾結焦慮的狀態。古人雲:人到無求品自高。其實無欲無求不僅能夠使人品格高尚,不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而且會使人的心境變得美好。無欲無求就放下了心中所有的糾結和焦慮,到達了寧靜歡樂的境界,每天活得像神仙一樣,優哉遊哉。

靜謐的生活

靜和動是一對矛盾,又是一個硬幣的兩麵,人總是靜久思動動久思靜的,就像旅遊,在一處住久了,就有出去旅遊的衝動;在外麵流浪久了,又會有回家的向往。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這樣。一人獨處久了,就想湊湊熱鬧;熱鬧久了,又想一人獨處。我的內心總是趨向於靜謐,不喜熱鬧。在生活的大多數時間,願意一個人靜靜地避開人群,過自己安靜的日子。我在濱海小城,可以一個人在一棟空蕩蕩的大房子裏一住幾個月,別人會以為苦,我卻怡然自得。獨處需要兩種元素,一是內心強大,二是內心豐富。內心強大是指對他人沒有依賴性,能夠獨立支撐,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像一棵獨立支撐的大樹,而不像繞樹的春藤;像獨立完滿的人,而不像依人的小鳥。內心豐富是指不會真到了無所事事窮極無聊的地步,總是有寫作的動力,有讀書的渴求,有觀影的興致,對美有永不饜足的愛好和追求。隻有這樣,才能隻是感到時間不敷使用,而不會感到無聊。叔本華的鍾擺理論在說,大多數人在需求未得滿足時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滿足時陷入無聊,人生就在這痛苦與無聊的兩端像鍾擺一樣擺來擺去。在一切物質需求已得滿足的境況中,能夠繼續自己對於愛與美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