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章頁(3 / 3)

前言

讓我們先來聽一個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但卻很有必要再聽一遍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住在邊境的老人,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馬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件事,都來安慰他。沒想到老人卻對前來勸慰他的人笑著說:“丟了一匹馬沒什麼,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們聽了老人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件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沒過幾天,老人的話卻得到了驗證。丟失的馬不僅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了一匹駿馬。

鄰居們向老人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可是,老人反而沒有一點高興的樣子,他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不以為然,以為他故作姿態,明明心裏高興,嘴裏卻不說出來。

老人有個獨生兒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被自家的馬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很是喜歡,於是便每天都騎著出遊,得意洋洋。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了下來,把腿摔斷了。鄰居們聽說後,紛紛登門慰問。老人卻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了性命,或許是福氣呢。”眾人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摔斷了腿怎麼算得上是福氣呢?

可不久,老人的話又一次得到了驗證。匈奴兵大舉入侵,年輕人都被強征入伍,唯獨老人的兒子因為傷病,逃過了當兵的噩運。後來,入伍的青年大都戰死在沙場,老人的兒子因未入伍而保住了性命,和家人開心地生活在一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就是上述故事告訴人們的一個哲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數千年前古代的哲人就深刻地揭示了得與失、福與禍之間的辯證關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得與失,福與禍,可以互為因果,相互轉化。

人生在世,時時會有得有失。得與失從來都是相伴而生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得到了名利,就失去了普通人的自由;得到了財富,就失去了淡泊的歡愉;得到了事業的成功,就失去了生活的閑趣。同樣,失去了利益,還有親情的擁抱;失去了成功,還有再來的機會;失去了權利,還有人性的淳樸。

無論我們得到了什麼或是失去了什麼,都絕不會是像數字加減那麼簡單和膚淺。以智慧去感悟和理解,則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一扇窗對我們關閉的同時,必定會有另一扇門向我們打開;當別人從我們身邊拿去了什麼之時,一定會給予我們另外的什麼。人生的過程就是得與失的互變互換的過程,有所得必有所失,什麼都不想失去,那就什麼也不會得到。

總結我們的人生,得失的加與減,時常會給人帶來種種智慧的測評和命運的考驗。其中最難權衡的是利益的舍得、棄取與虧盈;最難選擇的是人生中的曲折與直行、奉獻與回報、拿起與放下、有為與不為。一旦當我們計算有誤,人生就會因此而發生不利的傾斜。因為錯誤的計算會導致錯誤的心態,錯誤的心態會帶來錯誤的選擇,錯誤的選擇會造成煩惱、不幸、失利、受挫等種種錯誤的結果。

今天的人生成功者,之所以事業出類拔萃,生活幸福快樂,是因為他們能以冷靜的頭腦去準確地權衡得失,以坦然的心態去接受得失,以理智的思考去正確地選擇得失。因為他們在得失的加減運算中,找到了最聰明的也是最精確的答案。

本書想要告訴廣大讀者的是,把握得與失的辯證關係,就能悟透人生成敗的必然因果。書中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得與失對人生的不同影響,深刻而簡明地介紹了如何正確麵對得與失的考驗,如何聰明地應對得與失的結果,讓讀者在析情明理中感悟人生的真諦,把握命運的機遇,從而創造完美的人生。

快樂平安、吉祥如意是人生最大的祈求,以充滿智慧的人生加減藝術享受生活,得失皆可看淡,名利皆可拋棄,這樣你就會在自然和諧中擁抱生命的春天,得到你真正想要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