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回歸祖國。海內外普遍預期,香港的經濟將因回歸的積極因素而繼續繁榮。過去十多年裏中國政府為維護港人利益的努力,為未來香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香港明天更美好
香港曆史的全新一頁已經翻開,香港實行“一國兩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時代已經開始。站在曆史的交彙點上,創造並分享著香港繁榮的香港人,早已把目光投向未來,開始展望、思考、運籌下一步的騰飛。
對於香港回歸祖國後的前景,十多年前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後,曾有各種各樣的預測乃至“預言”,有說香港會越來越好的,有說“一時說不清楚”的,也有聲言回歸是香港“大限”的。事實勝於雄辯。時至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今天,在最有說服力的事實麵前,“大限”的預言已經破產,越來越多的人看好香港的前景,絕大多數港人堅信:“香港明天會更好!”
正如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特區成立慶典上所說:香港將“帶著更加輝煌的成就,跨進新世紀”。
這種堅定的信心,來自對曆史發展的分析,來自對現實情況的判斷,來自對方針國情的把握,也來自對自身創造力的自信。
昨天香港依托內地發展而繁榮,明天內地繁榮將帶動香港發展
早在前年中共中央提出關於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發展目標建議的時候,敏銳的香港商界已經注意到幾個極具吸引力的預測數字:“九五”期間,內地計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500億美元;到本世紀末,內地的商品進出口規模將達到4000億美元;到本世紀末的幾年裏,內地將為世界提供超過70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對於習慣了從發展趨勢中尋找機會的商界人士來說,這些數字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金礦”,等待著“淘金者”去開采;對於擅長從宏觀上研究分析經濟發展前景的專家學者來說,這些數字提供的信息表明:這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機會。在全世界市場和資源空間越來越小、區域化發展成為趨勢、保護主義日趨嚴重的今天,誰最有條件、最善於掌握這個機會,誰就可以擁有未來。
回顧香港經濟發展的曆程,人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香港的經濟騰飛與祖國內地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經曆了100多年以自由貿易港為主的緩慢發展後,香港的經濟發展起步於50年代,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真正騰飛則在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全力發展經濟的80年代以後。香港今天的繁榮固然有多種因素,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內地經濟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
從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經濟基本上是按照工業城市的發展道路一步步成長的,主要產業是以出口為主導的加工工業,勞動人口的一半以上從事的是與製造業相關的工作。
但從70年代末開始,西方經濟不斷受到停滯和衰退的困擾,市場需求因為蕭條而疲弱;貿易保護主義在發達國家盛行,對從香港這類新興工業地區進口產品的限製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高地價、高工資、高通脹、勞動力短缺等因素,製約著香港製造業的競爭力。就在這個關係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時刻,祖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為香港經濟再上台階提供了曆史性的機遇。
許多人用數字展示最近十多年香港經濟繁榮與祖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內在聯係:
香港加工工業從80年代初大規模移到以華南為主的內地,廉價的土地、充裕的資源和勞動力、低廉的勞動成本,使港商的加工工業重新獲得充分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產業規模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日漸擴大。目前,香港80%的製造業已經移往內地,在內地聘用的工人達500萬,超過香港製造業全盛時期一倍。
內地經濟迅速發展,帶來龐大的資金需求,香港作為內地主要籌集資金的地方和外資進入內地的“跳板”,金融業務穩定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日益增強。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統計:1979年到1995年的十幾年間,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達到近8000億港元;到1996年底,香港金融機構對內地的債權與債務總額已達6600億港元。
內地對外貿易迅速擴大,使香港良好的商業貿易環境、高效率的服務、優良的地理位置等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貿易和航運業的發展空間迅速拓展,國際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地位不斷加強。港府統計表明,經過十多年發展,內地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在香港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已經達到35%以上;到1996年,轉口貿易在香港總出口中的比重已經達到將近85%,而轉口貨物中近90%以內地為轉口來源地或目的地;香港已經連續五年高居世界集裝箱處理量首位,而其中約70%與內地有關。
祖國內地提供的發展機會、空間和資源,使香港平穩地渡過了產業轉型期,免受了發展停滯、通脹和失業率攀升等通常的轉型“陣痛”,即使在轉型期間,總體經濟仍然保持了5%到7%的增長幅度。
回顧過去,事實充分說明,祖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對近十幾年香港經濟繁榮起到了根本性的帶動作用。展望未來,人們更不難從內地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中,看到香港經濟進一步騰飛的巨大促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