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百年長夢今宵圓!火樹銀花廣場夜(6)(3 / 3)

維多利亞港北岸,一條巨龍盤旋於彌敦道上,中華白海豚、獅子和鳳凰攀附龍身,圍著“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字樣,暢遊勁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中銀大廈、太古廣場、海景假日酒店等眾多的建築物前,工人們在用竹竿或鋼筋搭起的架子上,趕製裝飾圖案,迎接回歸。

香港太空館裏,不少人忙個不停,他們要把全天域影院外牆裝扮成水族的世界,並在夜幕中放出光彩;港島中區的大會堂外,許多人則忙著將象征香港欣欣向榮的“天女花燈飾”裝到牆上;元朗雞公山下,在當年先輩抗擊侵略的地方,鄉民們為“回歸紀念碑”和“回歸紀念亭”的完成作最後努力。

皇後像廣場中央,一座色彩斑斕的中國傳統戲台即將形成;灣仔附近,中國式的大型園景正在製作。

香港因回歸的日益臨近變得越來越美麗。

(“能看到這一天,真有福氣”

走進“新界”,散落在青蔥翠綠山野中的小樓上點點鮮紅的五星紅旗、區旗,帶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圖,村口高大的花牌、橫幅和迎風飄揚的彩旗,透出濃濃的節慶氣氛,感染著每一個路人。

在元朗屏山鄧氏宗祠門前,一座長約30米,高約5米的巨型花牌早已落成。花牌上寫著“香港回歸祖國紀盛”“普天同慶,萬眾歡騰”“今日慶回歸,明天會更好”等金光閃閃的字樣。鄧氏族長鄧潤福告訴記者,現在屏山三圍六村都在村口等醒目地方建了各種大小花牌,雖然鄉民每逢重大喜事都會建花牌慶祝,但像這次這麼大、這麼多是從來沒有過的。他說,從6月30日下午5時開始到7月1日淩晨2時,鄉民將在這裏舉行慶祝活動迎接香港回歸祖國,慶祝這個華夏子孫,也是鄧族期盼近百年“雪恥”日子的來臨。屆時,各村將同鳴炮竹,並舉行升國旗儀式。隨後,他們將前往擺放抗英義士靈位的達德公所,拜祭英烈,告慰先祖。

在屏山與天水圍相接處,高樓聳立的屋村下,一座古塔靜立著。這座塔叫“聚星樓”,而一般鄉民稱之為“英雄塔”和“墳塔”,是當年為紀念抗英烈士而建的。塔內的牌位長年香火不斷,嫋嫋青煙,似乎在訴說著這塊土地上龍的子民的英勇不屈,“日月共光華”一句語帶雙關的挽聯,道出了先輩的夙願。

正因為如此,元朗鄉民在迎接香港回歸祖國時,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更濃烈,更深厚。從回歸倒計時300天起,元朗區已舉辦了30多場迎回歸活動。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驕陽,每次活動鄉民們都積極參與。今年6月22日舉行“元朗同胞慶回歸九龍百獅花車大巡遊”時,雖然天下大雨,但仍有3萬人參加了這次活動。已屆95歲高齡、由家人推著輪椅前往觀看巡遊的羅細妹感慨地說:“能看到這一天,真是福氣。”

特地從英國返回故鄉迎接回歸的“新界”原居民丘添說,雖然旅居海外多年,但一直沒有忘記香港,而且一直期盼香港回歸祖國這個日子的到來。他介紹,在6月30日下午,倫敦華埠的石獅子旁,將出現一個大屏幕,直接轉播香港回歸祖國有關儀式。

當曆史即將走向新紀元時,人們並沒有忘懷過去。八鄉上村――“新界”人民抗英鬥爭中最為壯烈的“上村之戰”發生地,鄉民自發集資修建10米高的“回歸紀念柱”已近完工。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黎國耀表示,雖然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度過了100多年,但八鄉鄉民的心從來就不曾歸順過英國,一直都盼望回歸祖國。如今鄉民興建“回歸紀念柱”,不僅以此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同時也要讓子孫後代銘記他們的先祖為了這一天的來臨浴血奮戰的曆史。

昔日,香港作家何海鳴一句“吾輩複見其為中國疆土否”悲愴之語,讓無數中國人心痛不已。今天,回歸紀念柱銘刻的“擎天一柱衝霄漢,疆土萬代慶回歸”,令所有中國人揚眉吐氣。當1997年7月1日,鮮紅的五星紅旗在鄧氏宗祠門前升起時,鄉民們相信,祖國一定會聽見他們從心底迸發出來的那句話:“我們回來啦!”

(收藏“香港”

港人對郵票的熱衷雖非始自今日,但是,隨著香港一個舊的郵政時代結束,新郵政時代來臨,集郵大軍無疑在日益壯大。以往香港的郵票上不是印有英皇頭像就是帶有英皇皇冠,“97”之後,這些帶有殖民統治色彩的標誌將不複存在,過去的郵品將越老越珍貴;而那些新發行的郵票更具有開創新紀元的意義。許多市民為了留下一份曆史的紀念,紛紛加入集郵者行列,從而導致“97”郵品格外暢銷,集郵熱日益升溫。

據業內人士介紹,香港大約有200多家集郵商社,60萬集郵人口,占總人口10%,這個比例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近一年來,集郵愛好者又比前幾年上升了一至二成。

香港郵政署於今年初發行了第一套沒有英女皇頭像的“過渡通用郵票”,13款低麵額郵票連成一體,構成當今世界最長的連體郵票;3款高麵額郵票構成的港島夜景也十分美麗。郵政署還將於今年7月1日發行一套6枚“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郵票”,兩套郵票均被普遍看好。

電話卡地鐵票成為新寵

在港島、九龍一些街市,有不少經營郵票、錢幣、電話卡、地鐵儲值票的小商店,近年來這些商店生意興隆,經常可見到“發燒友”在觀摩或講價。

臨近九七,有關回歸題材的電話卡也開始出現,其設計日益精美,加上它比郵票更易保存,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所以很快得到人們青睞,成為繼郵票之後又一個重要收藏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