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延安時代的老黨員、老教授,請一位十四大代表給這次大會捎一句話:一定要抓黨風和廉政建設,否則我們黨就會垮台的。在十四大開幕式上,當江澤民在報告中談到懲治腐敗和端正黨風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是黨心所向,民心趨同。
老作家巴金說:“現在改革開放的新勢頭,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我相信我們的文學創作一定能突破‘左’的禁錮,進一步活躍起來,繁榮起來。”
《柏林日報》曾用這樣一句話看中共十四大:“迄今沒有任何一次黨代表會引起了這麼多的期望。”是的,一個走過了71年的風雨曆程,在世界風雲的變幻中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黨,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黨員,領導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使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最快的黨,人民怎能不對她投以熱望,擁有熱望呢?
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中共十四大的光輝旗幟指引著中國人民向新世界挺進!
巨大的轉變
黨的十四大以後,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方麵加快步伐,經過五年的實踐,經濟增長速度年平均為11.6%,年度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隻有一兩個百分點,成為建國以來經濟增長最快、波動幅度最小的時期。
五年來的改革和發展實踐表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人們擺脫了許多思想上和體製上的禁錮,調動了各個方麵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正在發生巨大的曆史性轉變。
突破世界性難題
半個多世紀以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認定,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不相容,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所專有。改革以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就是按照這樣的理論框架建立和運行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長期實踐告訴人們,排斥商品貨幣關係,排斥市場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缺乏生機和活力,不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拉大了同經濟發達國家在經濟上和科技上的差距。這表明黨在過去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經濟規律的認識不夠科學和全麵。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改革開放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
通過農村改革,9億農民掌握了比較充分的自主權,變成了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這就為中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隨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使“社會主義經濟隻能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標誌是指令性計劃”“指令性計劃是社會主義製度的重要體現”等公式,再也無法令人信服了。
改革開放以來,究竟什麼是推動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最深刻最持久的內在動因?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巨大的,正確路線的作用是巨大的,黨的各級幹部和全體人民的團結奮鬥作用是巨大的,而歸根結底是在所有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過體製改革,解放了勞動者和企業的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是保證這種生產力得以不斷解放的最深刻的基礎和內在動因。
中外經濟學者公認,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有市場經濟的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具有極為重要的創新意義,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和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指導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曆史進程,為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了一係列深入的經濟體製改革,加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憲法》第15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次寫進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幹問題的決定》,全麵係統地描繪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藍圖,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推進了一步。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曆史任務,為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
在過去五年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黨在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前進的進程中進一步實踐著這一前所未有的偉大理論。
國民經濟出現了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