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江澤民率領上海市委、市顧委、市紀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委武裝委員會的100多名領導者,來到吳淞炮台――當年淞滬戰役的重要戰場,接受國防教育,過了一天軍營生活。
在江澤民的倡導下,上海市委常委決定,把“軍營一日活動”作為一項製度堅持下去,讓全市數千名局級以上幹部加深對軍隊的了解,接受“天下雖安,國不可一日無防”的教育,要幹部們更好地關心、愛護、支持軍隊建設。從此,“軍營一日活動”成為上海領導幹部們的必修課,在全國具有典型性。
為了增強人們的國防意識,凡是上海有比較大的軍事活動,他再忙也要擠出時間來參加,做到身體力行。在他的提議下,上海市委確定,每年7月,常委集體聽取警備區軍事工作的彙報。他還在《解放軍報》上發表文章,題為《國防教育應納入思想教育總體係》。
陳毅當年曾為上海建設立有汗馬功勞。在處理軍民關係上,江澤民經常以市委書記的身份告訴手下“一班人”,千萬不能把當年陳老總留下的軍政軍民團結的好傳統在我們手裏丟掉,要像愛護眼睛那樣愛護它,不能摻進一粒砂子。
1986年5月,按中央政策,人武部改歸地方建製。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江澤民逐一加以解決。尤其是幾十名人武工作人員,家屬子女在外地的移交時需辦理隨軍手續進上海,但上海當時有關的落戶政策卻不允許隨便入戶。江澤民出麵了,他強調這次人武部的改歸情況特殊,與平時一年一度的軍隊幹部轉出和家屬隨軍性質不同。於是,“特事特辦”處理了這件事。
1988年,上海市委決定,駐軍的全民所有製企業免稅兩年,還為駐軍提供了近千萬的無息、低息貸款,大力扶植以隨軍家屬為主的小型企業。
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開始了。現今的條件下,人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送子當兵的現象越來越少。每年到這一天,江澤民必然出現在電視上,親自動員,向全市市民發表講話。
在一次全市征兵工作會議上,他說:“今天,我做市長的親自過問,你們區長、縣長不該不問,回去後也要親自動員。征兵是以命令的形式傳達的,命令沒有什麼商量餘地,命令就要堅決執行。”
另一方麵,上海市政府也做了大量的輔助工作以保證完成征兵任務。市政府實行了“三招服從一征”,即招生、招工、招幹服從征兵的政策。為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政府規定,對應征青年實行入伍、招工“兩張通知”一起發的規定。這在全國當時也屬少見。
江澤民關心軍隊,關心民兵,關心軍政關係,甚至關心到武器管理問題。他在上海幾年,對國防建設工作作出了貢獻,對軍事戰備有了全麵的了解,這為他以後出任中央軍委主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0年,80多歲的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堅決要求辭去職務。然而,三軍不可一日無帥,新的軍委主席在哪兒?
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在召開,數百名代表神情嚴肅,他們在謹慎地行使著自己的權力。經代表們選舉,江澤民當選為新一屆的國家軍委主席。結果一宣布,會場上響起長時間的掌聲。掌聲中包含著肯定和希望。
江澤民是個多才的人。人們常看到他與外賓交談時不帶翻譯,不免有些驚奇。江澤民的英語水平確實不錯,大學的功底外加後來的學習,水平達到能直接用英語與外賓對話的程度。“文革”時期,一切混亂,閑來無事的時候,找英文版的毛澤東著作來讀,既不犯“錯誤”,又學習了英語。
有人問江澤民究竟會幾種外國語?
他的回答是:“印度語,我會一些日常用語;法語強一些;日語、俄語、英語也學了很久,其中,英語好一些。”
可以說,江澤民是一位開放型、世界型的領導人。
江澤民還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閑時寫一些詩詞,以抒情懷。
江澤民的藏書很多。雖然官位頻頻晉升,但仍不失知識分子對書的嗜好。工作人員為他做的書櫥有好幾個,共有書二三千冊。在上海市委大院裏,藏書最多的是汪道涵,其次便是江澤民。
公務之餘,江澤民除了逗逗孫子,聽聽音樂,便是看書。學潮期間,他與大學生對話,有位學生大談美國《獨立宣言》如何如何,江澤民說:“你仔細讀懂了《獨立宣言》沒有?我倒是可以用英語把《獨立宣言》都背出來。”工作人員為他訂了《華盛頓郵報》和另外幾份英文報,他又讓訂了一份俄文版的《真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