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等教育著手調整結構,開始改革招生計劃和畢業生分配製度1985年高等教育結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高教科類比例不合理的狀況有了進一步的改善,財經、政法、管理等薄弱的係科和專業獲得較快的發展。本科生與專科生人數比例不合理的狀況得到一定調整。198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招收本科生31.79萬人,專科生30.13萬人,二者之間比例為51.4:48.6,較之1984年的59.8:40.2和1983年的65.5:34.5有了較大改變。
《決定》指出,在教育事業管理權限的劃分上,有關主管部門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而政府應該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沒有很好管起來。為了解決這一弊端,國家教委經過調查研究,在1985年底起草了《國務院關於高等教育管理職責的暫行規定》(草案),報請國務院審定批準(國務院已於1986年3月批準發布了這一規定)。該《決定》對中央、地方和高等學校的管理職責作了明確劃分,既加強了中央對高等教育事業的計劃指導和宏觀管理,同時又擴大了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增強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
這一年,國家對高校招生和畢業分配製度進行了改革。在招生製度改革方麵,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權利,對第一批錄取的學校全部試行“單獨錄取”的製度;在少數學校試行免試招收個別中學保送優秀生的辦法;繼續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在畢業分配政策上作出新的規定是:擴大辦學部門和學校分配畢業生的自主權,縮小國家計劃的分配範圍,實行多渠道的分配辦法。同時規定從1985年起對畢業生實行定期服務製度,畢業生必須到分配的工作單位經見習合格後連續服務五年,服務期滿後允許合理流動。
成人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5年成人教育中一項顯著改革是規定自1986年起開始實行全國成人高校入學統一考試,目的是克服當前成人教育中的某些混亂現象,以保證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由於成人教育情況複雜,根據中央《決定》的要求,國家教委於1986年將會同有關方麵進行調查研究,起草關於成人教育的專門決定,明確成人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
總之,我國的教育體製改革在1985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應該看到,貫徹中央《決定》目前隻是剛剛起步,各方麵對教育體製改革的認識還是不平衡的,有待於深入領會;各項規劃、計劃、措施有的還沒有見到效果,實際工作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如基礎教育中盲目追求升學率現象仍很嚴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盲目追求高學曆的問題也很突出。當前教育體製存在的問題,一方麵是現有體製還束縛著學校的某些積極性,另一方麵,在一個時期內宏觀的指導和管理又跟不上形勢,這些情況都不利於形成合理的教育結構,甚至在某些環節上出現了局部失控,這些都必須加以正視和解決。
1986年教育戰線的中心任務是繼續貫徹《決定》。各級教育部門要以狠抓落實、多辦實事的態度,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爭取早日把《決定》的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向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體製的改革,提出了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決定》就教育體製改革的目的等問題作了全麵的規定。
一、教育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提高,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今後事情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人才,而要解決人才問題,就必須使教育事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發展。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我們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的人才,而且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90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還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軍事工作者和各方麵黨政工作者。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這就向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體製的改革,提出了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